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当前粮食市场的焦点都在玉米上,但真正闷声上涨的是小麦。而且相对玉米来说,小麦的行情要稳得多。但有意思的是,小麦的涨势仿佛陷入了一个“魔咒”,每当接近1.5元/斤的时候就出现了回落。
比如在11月初时,小麦迎来上涨,其中陕西金沙河领涨全国,最高报价1.49元/斤,离1.5元仅仅一步之遥。然而随后却没能突破1.5元,麦价开始回落。
而到了11月的中下旬时,全国小麦重回一片大涨的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集体联动,小麦价格重心再次返回到了1.4元/斤以上,主流价格也落在了1.4~1.44元/斤的区间,其中最高报价达1.元/斤,仍未能突破1.5元。
而到12月后,麦价再次上涨,12月15日小麦最高报价1.元/斤,更加逼近1.5元,但是这个“魔咒”再次显现,随即小麦上涨呈现后劲不足。
这到底是什么“魔咒”呢?
一、麦价远高于往年
虽然小麦价格数次上涨均没能突破1.5元的大关,但是即便是当前的价格,对于小麦来说也是近年来的高点了。
去年以前,小麦价格一直在1.1~1.15元/斤,从去年开始受疫情引发的通胀影响,以玉米为首的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在玉米价格强劲的涨势下,带动着小麦、大豆等接连上涨,小麦价格也普遍涨到了1.2元/斤以上。今年更是继续上涨,往年1.4元的高价在今年却成了一种常态。
麦价不断上涨主要有3个原因:
首先,除了通胀引发的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外,另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小麦的质量分化。今年麦收时遭遇了强降雨天气,使小麦出现了质量分化,雨前麦价格坚挺,而雨后则频频落价。当然这种分化在前期的表现并不明显,但随着麦收结束购销接近尾声后,雨后麦基本流通结束,于是市场优质麦价格开始上涨。
第二个原因是今年小麦需求大增。为了抑制玉米过快上涨以及弥补玉米的饲料用粮缺口,今年小麦在玉米替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小麦需求大增,带动麦价整体上扬。
三是小麦冬播延迟,贸易商囤粮惜售。目前市场小麦的供应大部分在贸易商手里,收购成本高是惜售的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小麦冬播延迟,且有部分地区有一定减损,于是市场对明年小麦产量表示担心,贸易商对明年小麦价格看涨,惜售情绪较浓。
二、为啥一冲高就回落?
然而小麦有这么多的支撑,但为何每每接近1.5元/斤时就开始回落呢?
理性来看,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魔咒”。首先,1.5元无论是对小麦还是玉米来说,都是一个“槛”,即便是玉米曾突破过1.5元,但后续来看,想再次突破的难度也很大。
另一方面,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小麦价格上涨,小麦在饲用方面已没有优势。随着小麦退出饲料用粮,其需求动力明显减弱,当前上涨动力就落在面粉市场的消费上。而面粉市场经过前一轮的囤粮后,目前购销惨淡。再加上国家对民生食品及生活必需品的保供稳价,因此小麦要想涨破1.5元/斤着实不易。
三、后续能破1.5元吗?
随着双节的临近,大量面粉企业开始备货,因此后续上涨动力犹存,不排除后续会有个别企业突破1.5元的高点,但是大概率也仅仅如此了。
而且个别企业突破1.5元对整个小麦市场来说,意义并不大。因为后续来看,小麦大体会维持在高位震荡,主流价格也维持在1.4~1.43/斤之间,所以对于1.5元的这个“魔咒”,也没必要过于迷恋。
四、一个提醒
虽然当前小麦的走势比玉米要稳,但是仍然有一个提醒。据统计,目前至少还有万吨的小麦可供拍卖,这也是小麦市场回落的一大隐患。
虽然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鉴于玉米行情未定,明年小麦产量未稳以及国际小麦走势强劲三方因素下,小麦大概率不会轻易启动拍卖,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局面会一直保持下去,后续需对市场的政策动向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