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说起主食,人们的第一反应应当就是米饭或者是面食,这种餐桌上的传统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人们补充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大米和小麦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主食的,在这之前社会中只要能满足人们生存温饱的食物大都能够被称作主食,像粟米、大麦,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大米和小麦在社会中的主食地位得以确立。
但是大米和小麦也并不是“天生完美”的主食,小麦口感差,大米挑土地,为什么大米和小麦能挤掉粟米和大麦,确立自己的主食地位呢?
一、小麦取代粟米,确立了其在北方地区的主食地位
1.小麦品种的变革弥补了粟米春种秋收的时间段
粟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米,在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小米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一带的主食,已经流传了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因而,对于黄河流域一带的人们来说,种植粟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人们也积攒了丰厚的种植经验,发展出了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粟米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饮食技术上都是远远超过小麦的。
一直到小麦品种的更新使得其可以与粟米相匹敌。麦是由西亚地区传入的,在中国古代地区最早出现时在商周时期,虽然一经传入就已经成为北方地区比较普遍的食物,但是还不具备能够传统食物粟米的能力,因为小麦无论是在抗旱和抗寒上都不能完全赢过粟米。
小麦同粟米一样是春种秋收的农作物,故而并没有可以取代的完全竞争性,直到冬小麦的出现,使得小麦可以秋天播种夏天丰收,这样一来小麦几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在百姓餐桌上的饮食。
2.小麦饮食技术的变革推动了在社会中的普及
事实上,小麦最终能够取代粟米的作用,确立主食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冬小麦的出现,而冬小麦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因为粟米单季节种植产生的粮食危机,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冬小麦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和收获数量增大,受到了以粮食和农业生产为生的百姓们的欢迎,也因此受到了统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