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4千年前山东龙山文化
TUhjnbcbe - 2024/12/23 15:36:00
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 http://www.kstejiao.com/m/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区龙山镇,章丘地处鲁中,泰沂山脉的北侧。这里水土肥美,适于人类生存,先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里有史前完整的文化系列,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古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城子崖龙山博物馆

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章丘龙山而得名,距今~年。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因其文化面貌不同,所以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如登封王城岗遗址。陕西龙山文化,如客省庄遗址。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和湖北石家河龙山文化。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城址的发现,以山东省为例,章丘城子崖、日照尧王城、临淄区的田旺村等。

山东龙山文化因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这个时期发现了很多薄、亮、硬、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有特色,也被称为“黑陶文化”。章丘城子崖出土的蛋壳黑陶最为著名,蛋壳黑陶一般器壁厚不到5mm,口沿最薄处0.3mm,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颠峰之作。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还有灰陶、红陶和白陶。黑陶以快轮制作和磨光技术制成,器物规整,匀称光亮。黑陶厂家原料细腻,用细泥反复沉淀淘洗,制作成坯料。烧制工艺要求高,火候达到~℃,采用封闭陶窑,用水熄灭炉火,产生大量浓烟起到渗炭的作用。黑陶器形较多,主要有:高柄杯、碗、盆、罐、瓮、豆和鼎等。

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确认瓣鳃纲有7种丽蚌。哺乳纲有兔、狗、马、猪、獐、麋鹿、鹿、黄牛和绵羊共9种,狗和猪为家养动物。

开展过植物考古的遗址,如:淄博市房家遗址属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发现的农作物遗存有粟、黍、稻和大豆,该遗址以旱作农业为主,以种植小米最多,其次为黍、大豆,有少量的水稻。

聚落形态上山东地区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个,到龙山文化个。见诸报道的有20多个城址,一些城址延续到岳石文化时期(公元前1~公元前)。区域中心城址有城墙环绕,距离分布有一定的规律30~50公里。以城子崖遗址为例,城子崖遗址保疗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个时期的遗存,在岳石文化晚期城址南门及内侧夯土基址进行全面揭露,发现了遗址南部明确显示出龙山文化城墙遗迹。这些聚落的形态反映出不断增加的战争和暴力现象,显示区域政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时期有两城镇和尧王城两个大聚落的区域中心,每个中心具有四个层级的聚落特征。区域中心也是手工业生产中心,制作实用器物和显示社会地位的奢侈品,如:蛋壳陶和玉器。在泰沂山脉的东北方向,渤海湾海岸线有丰富的地下卤水,是重要的产盐地。沿海岸分布着十多个小遗址,与地下卤水分布情况吻合,是盐业生产的居住地。泰沂山脉北侧的冲积平原上有城子崖、丁公、桐林和边线王四个城址。这些沿海的小型遗址,附属于这四个区域中心。所以,城子崖的城墙说明这几个区域中心为控制自然资源生产和贸易,必然有冲突。

丧葬的形态上,从大汶口文化随葬大量精美的器物的习俗延续到龙山文化。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显现,墓葬分大、中、小三个级别,大墓墓坑长3米,有木棺椁,有大量随葬品如:蛋壳高柄杯、玉器、猪下颌骨和头骨等,小墓墓坑长2米,随葬品几件或没有,小墓一般没有棺椁,发现数量占到90%左右。在山东几个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遗址中,如诸城呈子考古资料显示丧葬活动存在进行祖先崇拜仪式的规律性模式,特定墓葬从下葬之日开始长期的持续进行献祭,祖先崇拜礼仪也与礼会等级制度交织在一起。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在约公元前年开始衰落,人口开始下降,聚落数量的骤减,多处区域中心的消失,如:鲁东南地区的两城镇和尧王城,这说明社会的政治复杂性减弱。但仍然有区域中心在岳石文化中继续存在,如:鲁北地区的城子崖。

在山东地区北辛文化时期(公元前~)仍在使用打制石器,有一些磨制工具如:磨盘和磨棒。发现了粟、黍遗存,家养动物有狗和猪。墓葬很少,没有显示出社会等级分化,狩猎采集与动植物驯化并存,采用广增的生业策略。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公元前~)尤其到了晩期人口明显增长,农业生产已成熟。墓葬增多,并伴有大量随葬品。体现出复杂社会形态,等级制度出现在血缘关系的族群之间。再到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等前文已讲述。这里要说的是在中国境内最早的小麦发现,是在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胶州赵家庄遗址,距今~年。前面已讲城子崖动物遗存有黄牛和绵羊,这些动植物都是在西亚地区被驯化,之后向东传播。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人口的大量增加,墓葬随葬品玉器的大量出现及社会形态复杂性显示,还有墓葬中有一些头骨变形和上侧门齿被拔除的现象,也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如:在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和台湾的卑南文化中出现。

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晚期,这一系列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否有外来文化人群来到了山东地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辽东半岛的人群与之有频繁的联系,辽东半岛出土的蛋壳陶和玉器显示两地的遗物很相似。在辽河西部红山文化(公元前~)分布在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到了小河沿文化时期(公元前~)人口又迅速下降,游牧业取代了农业。辽河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容易沙化,气候急剧的恶化,迫使大量的人群迁移。

那么我们做一个推论,有源自红山文化的人群来到山东地区,从时间上分析相吻合,从大汶口晚期人口骤增,到墓葬出现与红山文化相似的玉器。有证据显示大汶口文化时期人口向西移动,很多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在安徽东北部和河南中部。引起人口移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外来人群的挤压。在龙山时期驯化的动植物(黄牛、绵羊、小麦)传入,多个区域中心的出现,奢侈品大量的制作等等。当然这个推论还需要很多考古发现来证明。

直到山东龙山文化在距今年左右开始衰落,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双重灾难所倒致。目前说法较多的是因为气候的突变,引发黄河的改道,造成山东地区洪水泛滥。但这些变化原因尚不确切,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可以在之后探讨。

1
查看完整版本: 4千年前山东龙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