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中蕴锦绣,纸上镂乾坤,一名乡村教师的非遗梦
剪纸艺术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艺术门类之一,广泛流传于民间。近代以来,剪纸艺术广泛吸收中国国画艺术和西方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当前,剪纸艺术已经由乡村民间登堂入室,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的艺术门类,剪纸艺术所独有的图案之美、线条之美,散发着浓厚的中国风,渗透着浓郁的传统审美思想,已成为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标签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有一个名叫刘广元的人,他登上讲台就是学生们的美术、历史老师,而在课余,他则是一位非遗文化的追梦人。刘广元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一个偏僻小山村。庆阳市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地方,贫苦的生活从来没有磨灭过这里人祖辈流传、深入骨髓的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
刘广元真切记得,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奶奶总要托人千方百计买回几张花花绿绿的纸来,然后盘腿坐在炕上,拿起剪刀,一板一眼地剪窗花。随着奶奶的剪刀飞舞,玉米、小麦、喜鹊、梅花等各种东西活灵活现地就在剪刀下诞生了。奶奶的窗花里,还有刘广元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飞龙、凤凰、麒麟、金元宝、飞机、火车……窗花每每点缀了一个贫苦农家的年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点燃了一个少年心里对广阔世界和剪纸艺术的无限热情。
后来,刘广元随父母来到了华亭县定居,并考上了师范院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闲暇时光,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剪纸梦。他拜华亭县当地非常有名的国画艺术家杜如桐为师,悉心学习传统造型艺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的就是“一通百通”,也就是《周易》里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有的中国艺术门类其艺术思想、美学原则都是相通的。
边学习国画艺术,边钻研剪纸艺术,沉浸在艺术海洋里的刘广元如同蜜蜂采集百花,如同大海不择细流,扎实的艺术功底、长久的体验领悟,让他对剪纸艺术的理解逐渐加深。他曾经坦言,他的剪纸艺术也曾经深受当地的著名剪纸艺术家何霞的启发。何霞是驰名陇东地区的剪纸艺术大师,曾经荣获“平凉市十佳文艺工作者”、“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小受奶奶熏陶,后来又有国画艺术家杜如桐的倾囊相授,何霞的剪纸艺术作品也让他受益匪浅,再加上个人的艺术理解和美学领悟,刘广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上,他力戒传统剪纸作品因为过度强调对称美而导致的呆板,将国画艺术中的布局思路引进到了剪纸作品里,非常讲求作品的阴阳虚实,使作品更具有动感和艺术感染力。他也特别借鉴西方油画艺术中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这项举措不但在表现手法上需要创新,而且也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一次冲击。在他的剪纸作品《人体》里,艺术形象美丽、优雅、健康,剪纸线条简练柔美,美而不艳、韵味十足,活色鲜香地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和气质。该作品后来得到艺术界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甘肃省第五届文化博览会“创意甘肃”首届剪纸大赛优秀奖。
费劲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广元对于非遗文化的不懈追求,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喜悦和成就。十多年来,他教的艺术类学生先后有20多个考上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他的作品曾经多次获奖,作品《菊花游鱼》在平凉市总工会庆五一迎“建党九十周年”职工比赛中获优秀奖,作品《四季有余》在关陇地区民间剪纸精品展暨学术论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华亭县文化部门也已经对他的艺术作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祝愿刘广元能用更多的优秀剪纸艺术作品装点自己的人生,美化我们的世界。
(图文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