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食艺术不仅在于好吃,有的还特别好看,极具观赏价值。陕西的花馍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花馍和其它艺术门类相同的是它源于生活,以自然间万物生灵为对象加以塑造,表达出美好的寓意。而花馍与众不同的是,无论什么形状都需要和蒸馒头包子一样上锅蒸制,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吃。
花馍这种面塑艺术来自民间,在陕西的乡村,几乎每一个大姐小妹都是做花馍的能手。因为从小就在长辈做花馍的时候,在旁边玩面团,村里的女人们都是无师自通,用筷子,梳子和剪刀等等寻常的工具就可以做出千变万化,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令人叫绝。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去西安旅游,着实感受了一把西北人民过大年。整座城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年轻人聚集在西安古城墙之上在新年来临一起许下新年愿望;城墙灯会,城隍庙的庙会都非常有特色。大年初一那天,我把旅游坐标定位在西安的钟鼓楼,准备在回响了千年的钟声里梦回大唐。让人惊喜的是,在西安的钟鼓楼正在举行一个陕西花馍的展览,让我误打误撞,看到了平常见不到的珍宝。
因为正好赶上春节,所以花馍都是喜庆过大年的主题。动物们各个生动逼真,人物造型们憨厚朴实;各样花朵的造型更是栩栩如生,花团锦簇;一片欢乐和祥和的氛围。细看每一件作品,大到整个构思,小到每一个压痕,弯度和皱褶,都是如此精致,所谓高手在民间也就不过如吧。而这些巧夺天工的面塑作品,竟然没有一丝开裂和变形。据说,做花馍凭的是一双灵巧的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更是有讲究。只有经验丰富,技术超群的乡村艺术家们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不开裂的花馍。和这些艺术品深情对望,想想它们的本源是上锅蒸制的大馒头,就更恍如隔世了。
陕西花馍又叫礼馍、面花。在陕西的乡间,每逢年节就有做花馍的传统习俗。春节的时候多做枣花馒头、做元宝人和元宝篮,象征幸福与多寿,增添喜庆的气氛。在男女青年订婚的之后,男方的母亲会做一对轻巧精灵的面鱼送给女方,还要配上大大盛开的荷花,寓意未来的婆婆希望自己的儿媳像鱼一样灵巧,像荷花一样纯洁无暇。而送女儿出嫁的时候,新娘的妈妈则要蒸上一大锅枣糕让女儿带着,表达早生贵子的美好希望。
等到两小两口喜得贵子孩子满月的时候,亲朋好友都要送来一种环形的花馍,像是一个可以吃的长命锁,上面还有各种花草图案,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在孩子满百日和周岁的时候,还要为他送上“猫馍”和“虎馍”,让这两种动物帮助孩子驱赶邪气和病魔。给老人祝寿的之后,各种装饰的“大寿桃”,更是凝聚着晚辈对长辈最真挚的祝福。
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因为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小麦,这为千百年来,家家户户做花馍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花馍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心尖上的情节,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过这花馍,看都看不够,就更舍不得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