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凭啥成为“两栖”杀虫剂?
作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继承了吡虫啉的优势,在触杀、胃毒和内吸的基础上,毒性低于吡虫啉,但安全性却高于吡虫啉。
如吡虫啉部分制剂在西瓜苗期易产生药害,而噻虫嗪就很安全。
噻虫嗪之所以被农资界称之为“两栖”杀虫剂,主要还是取决于噻虫嗪独特的内吸传导性。
①向上传导功能
如通过灌根、底施或拌种的方式,药液可通过根部传导至地面植株各个部位,这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特点,既能防治藏匿在土壤中的地下害虫,又能通过内吸传导,防治植株各个部位的刺吸式害虫。
②向下传导功能
通过叶片喷施的方式,可通过茎叶吸收,将药液传导至植株下部,如植株较密的小麦田,在防治中后期蚜虫时,采用噻虫嗪喷雾防治,药液可传导至药液喷施不到的中下部区域,从而达到通过内吸胃毒杀死隐匿在中下部害虫的目的。
这种地下、地上害虫齐防治的杀虫特点,就是噻虫嗪成为“两栖”杀虫剂的主要原因。
效果不减当年的噻虫嗪,价格却一泻千里
如今已降至“脚底板”
噻虫嗪是上世纪90年代由国外公司开发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上市后以超高的性价比,在全球50多个国家获得了农药登记。
我国自年后才逐步迎来噻虫嗪登记潮,截止至今,在我国获得登记的噻虫嗪证件已经高达个,其中单剂个(含原药),混配制剂个,目前,噻虫嗪混配剂依然处于登记上升期。
不久的将来,在噻虫嗪单剂抗性产生的前提下,噻虫嗪混配剂的登记数量,要超过单剂登记数量。
登记剂型主要有水分散颗粒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胶囊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泡腾粒、剂悬浮种衣剂、颗粒剂及毒饵等。
登记防治对象主要以防治刺吸式害虫为主,如蚜虫、蓟马、介壳虫、白粉虱、跳甲、稻飞虱、茶小绿叶蝉等。
通过不到10年的市场应用,噻虫嗪和吡虫啉类似,抗药性已经产生,如今的噻虫嗪单剂,仅在小麦田或一些害虫没有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用,虽然噻虫嗪在杀虫效果上依然优于吡虫啉,但在新型刺吸式害虫防治产品不断出台的前提下,噻虫嗪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一个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长期领跑销量榜的杀虫剂,在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尤其是原药市场的竞争,导致噻虫嗪身价一降再降。
据农资界人士戏言,如今的噻虫嗪,身价已经降至“脚底板”了。
据中农立华原药网显示,如今98%噻虫嗪原药已经降至11万/吨,原药价格甚至低于吡虫啉(13.5万/吨)。
但噻虫嗪的实际价格,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农家讲堂通过了解发现,11万/吨的原药价格虽然很低,但这是可以生产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的高品质原药价格,用于生产噻虫嗪颗粒剂、悬浮剂等制剂的原药价格,如今不足9万/吨,据说部分小企业的报价已经低于8万/吨。
以市场上最为常见的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举例,按照9万/吨的原药价格,10克制剂出厂价仅0.3元左右,农资零售商拿货价在0.5-0.8元/10克,农户到手价格仅1-2元/10克。
对噻虫嗪来说,这种价格虽然不能用白菜价来形容,但也确实跌至地板价了。
性价比超高的噻虫嗪
农民朋友应把握使用机会
“身价越低的农资产品,一定都是效果不好的”,想必很多农民朋友都有这样的潜在意识,但噻虫嗪却是个例外。
如今的噻虫嗪单剂,虽然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但农民朋友在防治刺吸式害虫时(蚜虫、蓟马、跳甲、白粉虱、稻飞虱和茶小绿叶蝉等),一般都会采取和不同杀虫机理的杀虫剂进行混配。
比较常见的有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烯啶虫胺+噻虫嗪、阿维菌素+噻虫嗪、吡蚜酮+噻虫嗪等。
以和菊酯类杀虫剂混配举例,优势在于:利用噻虫嗪超强的内吸性和杀卵作用,以及菊酯类农药的速效性,两者混配可延缓农药抗性,提高杀虫效果。
既然是“两栖”杀虫剂,说完了噻虫嗪的地上应用,下面就介绍一下噻虫嗪的地下应用。
噻虫嗪可通过灌根、种衣剂拌种和颗粒剂撒施三种渠道进行地下应用。
①灌根
农家讲堂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农作物在生长期发生地下害虫危害,每亩可采取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或30%噻虫嗪悬浮剂克+2.5联苯菊酯或高效氟氯氰菊酯克,兑水斤稀释后进行灌根,既能消灭各种地下害虫,又能防治作物生长期刺吸式害虫。
优势在于可通过灌根的形式抢救性施药,缺点在于施药过程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
②种子包衣
如今市场上较为流行的悬浮种衣剂,主要以噻虫嗪+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为主流,该配方已经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及中药材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及作物生长期农业刺吸式害虫。
采取种子包衣的形式,可使药液缓慢释放,这就让持效期本就长久的噻虫嗪,又得到了延长杀虫的机会。
③颗粒剂撒施
如今噻虫嗪颗粒剂登记证件逐渐增多,市场上主要以2%噻虫嗪颗粒剂为主,通过撒施、穴施和沟施的方式,达到地下地上杀虫的目的。
优点是使用简单方便,即便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能确保药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