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
高民生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作者:高民生,男,50后,现任白水县西固文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曾任白水县*协常委。年创建白水县乡情图书室,年更名“白水县乡情图书馆”。现兼任中华文化促进会高傒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年被国家新闻广电出版局授于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三秦最美家庭”。年被中宣部办公厅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喜爱文学,其作品曾在省市县书刊,网络平台上发表。
祖训说小麦是无眼珍珠
文/高民生
五零后出生的我,曾经历过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到衰落的全过程,一道”麦浪滚滚闪金光”的歌曲,伴随我,在渭北黄土高塬上的滚滚麦浪中打拼几十年。在那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穿梭的车辆几十公里,秋天的麦苗嫩渌渌的,冬天的麦苗青青的,春天的麦苗更是茁壮的。
夏天的麦苗金灿灿的,经过八个月生长的小麦,给农家人带来丰收的喜悦。农谚:"麦在种,秋在管""十月路上牛喝水,不种麦来自发悔""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时""麦子发黄,绣娘下床"这些农谚一言道破了千百年来,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小麦栽培经验。
小学时代,我连续四个忙假,在红小兵岗哨上度过,目睹过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头戴草帽,手拿镰刀,猫起腰杆,一镰一镰人工收割着成熟的麦子"的场景。在拉运麦子的车上,在牛拉碌碡的打麦的场上,在凉晒新麦的场面上,到处都是农业干部和公社社员并肩作战的影子。
那年代,"种地纳粮,养儿当兵"是数千年不改变责任和义务。队队喜交爱国粮,社员个个等分粮,是一个不变的约定。
当时生产队的保管室粮食囤囤满满的,西固粮站仓房放的满满的,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分到麦子作为口粮时,那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快乐感油然而生。这种经营模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
八六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几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果树上山下沟,不与麦田争土地"的*策,一去再不复返了,紧紧跟来的是平地户户种果园,发展经济为赚钱的新观念在白水大地落地生根,这些年白水苹果成了白水县农民发展的主导产业,麦田面积逐年递减,近几年,随着国家顶层设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的*策的强劲推进,种粮面积开始回潮,储备粮食的农户越来越多。
我们扶蒙高氏家庭,有一个家教家风传承的载体,那就是大年夜的家族大会。自我记事以来,我的祖母在家族中,小辈都称她三婆,每年族人聚会都在我的家中,每次聚会,最长辈的老人,要发表演说,并对子孙工作进行点评,一直坚持到我十二岁那年。
随后主持家族会议级别最高的就是三伯了,每年三伯都给儿孙们讲一个故事:"娃娃呀!小麦是无眼珍珠,一定要爱惜粮食,不敢浪费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攒些粮食哩,光绪三年,民国十八年,多少财东家死在钱堆子上,把人饿死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这些老话一讲就是几十年,三伯辞世后,由于生活节奏太快,各家就分成小单元过大年夜了。
直到年,农历正月初七日,防疫当前,村口还设有检查点。我们高氏族人,一行15口,驱车数百里,按着定位,在扶蒙村囗下了车,值班的妹子高杨芳拔通了我的手机,说甘肃来了十几口高家人寻根问祖来了,放下手机,我戴好口罩,骑上电动车来到村口,一听是一百五十年前,从扶蒙逃荒出去的人回来了,
在场的高氏族人高杨芳、高忙柱、我的堂嫂孝芳,和在场的值班人员,正按时防疫规定,只能置他们村口之外。来人自报家门,双方作了简单介绍。这时,我开始与远方的家人对接,他们带来了三个寻根问祖的线索,一是他们的太爷讲说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