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麦院士许为钢我们有底气,中国小麦还
TUhjnbcbe - 2024/6/25 22:38:00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里雨曦实习生赵思媛陈镁麒

“今年小麦没问题,有保证的。”

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最近十分忙碌。受到去年汛情影响,河南小麦主产区的播种整体晚了10-20天,不利于今年苗情。因此,春节假期刚一结束,许为钢就带领着团队,辗转商丘、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小麦主产区调研并指导小麦春耕,好消息是,调研结果让许为钢对今年夏粮丰产信心倍增。

从事了几十年的小麦育种工作,许为钢深知种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做到种业自主。然而,近几年来,种业“卡脖子”问题不断被提及,我国种业在某些方面确实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为此中央多次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要做到种业自强自立,种源自主可控。

在这样的情况及背景下,小麦“争气”出线:我国的小麦品种不仅做到了完全独立自主,而且在产量、优质程度上足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郑麦”、“郑麦”、“郑麦”,这些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的典型代表,都出自许为钢团队。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前往郑州专访这位“小麦院士”,详细探讨了小麦育种与保证粮食安全,以及未来中国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在“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为中国的种业发展提供思路。

▲农机在河南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麦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小麦增产仍有潜力

小麦是我国四大主粮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超1.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7%左右。

可贵的是,我国的小麦种子已%做到自主可控,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同时我国的小麦品种在单产、品质方面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我国小麦目前平均单产达到斤/亩,部分高产田可超过斤/亩,且仍在不断提高。

尤其在近几年,经过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共同努力,不仅是单产得到提高,一系列优质、高产、兼抗多抗、抗旱节水的小麦新品种也被育成并推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主粮,小麦的产量稳中有升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给小麦的增产定下了“硬指标”,即到年,播种面积保持在3.5亿亩以上,产量2亿斤以上。

许为钢对此信心满满,他表示,小麦的增产还有很大潜力,根据他的研究,近二十年间,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水平和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每年的小麦产量都有1.5%左右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序推进,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质量不断提升。

“10年前公斤亩产就算是最高的,现在公斤也大量涌现。”许为钢表示,从单位面积看,现在小麦的高产几率越来越高,从而对小麦丰产以很大的信心。

而对于近些年因城市发展、宜居生活打造、退耕还林等情况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许为钢表示,作为主粮,小麦的耕地面积必须保证,同时科研人员更应该加快高产研究,补足耕地不足带来的问题。

▲年3月7日,农机在河北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的麦田开展春管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两场关键“战役”,小麦跻身世界前列

与大豆“失守”不同,小麦种业经历了两场种业保卫战,抵御住了外国品种的强劲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要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而我国的小麦育种起步晚,水平距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因此小麦的育种科研首先围绕着提高产量而展开。

公开数据显示,从年至年,我国小麦总产从万吨增加至万吨,是原来的9.7倍;小麦平均亩产从43.0公斤增加至.8公斤,是原来的8.9倍。

许为钢告诉本刊记者,小麦种业“不失守”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国家对于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所以即便我国小麦育种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小麦育种技术水平已经做到与世界同期发展。另一方面要归功于我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系统性的科研结构,在这一方面,科研院所、大学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队伍在人力资源和梯队建设上有足够的保障。

解决了高产问题,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强筋、弱筋面粉提出了需求,而此时国内并未有强筋、弱筋小麦的品种,小麦种业面临着国外优质小麦商业冲击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小麦育种工作向优质小麦育种方向转变。

“小麦育种是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把满足国家的需要作为大的社会目标。”许为钢表示,选育优质小麦成为了育种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也是上世纪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所在。

于是,许为钢带领团队,经过10年的努力,在年成功选育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该品种曾经连续6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目前,我国在优质小麦的育种方面已经解决了“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尴尬局面。“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我国小麦在强筋、弱筋优质品种上完全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许为钢表示,科研人员的努力使得我国成功抵御了国外优质小麦对中国市场可能发生的冲击。

也是在本世纪初,许为钢培育出优质小麦的同时,也在思考小麦的优质与高产兼容问题,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功育出以“郑麦”为代表的既优质又高产的小麦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深入河南小麦主产区查看麦田表现。

许为钢表示,最近几年社会进步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环保要求为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育种不仅要解决高产、优质,还要兼顾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环保效益,这也是国内小麦育种发展的未来趋势。

以许为钢带领团队育成的“郑麦”为例,在氮肥、磷肥减少投入20%的情况下,单产不降低,这不仅做到了农业绿色环保,同时也为农业种植节省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许为钢表示,为了我国小麦育种向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他与国内的同行们建设了多个小麦特性鉴定平台,如在河南、山东和四川建立的小麦品种氮磷钾利用特性鉴定评价平台,在河北建立的品种节水鉴定评价平台,在河南和安徽建立的中国北方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平台等。

中国的小麦育种,经历这两场种业保卫战,不仅做到了品种的自主可控,也在绿色发展方面走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小麦要满足中国人的胃

“我认为中国优质小麦育种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应该迈入第二阶段。”许为钢提出,中国的优质小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强筋、弱筋“两头强”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向中国大众面制品质量优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小麦要满足中国人的胃。”

许为钢表示,中国的面粉消耗中,馒头占据35%,面条占据30%,水饺和烙饼各占10%,而这一部分中国大众面制品需求也需要专门的小麦品种来满足。

如果说,过去二十余年的优质小麦育种发展是以强筋、弱筋为方向“填坑”式补齐技术短板,那么接下来就应该针对中国面制品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的小麦育种应该走向主食优化的方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优质小麦育种发展路径。

许为钢呼吁,优质小麦不仅仅只是强筋、弱筋,还需要根据中国大众面制品消费进行细分化,培育更多的适合中国大众面制品的专用小麦品种,甚至针对特定人群需要的特种品种,如符合糖尿病患者食用需求的抗性淀粉高含量小麦品种。

许为钢认为,为了实现优质小麦育种的阶段性新目标,品种的育种技术要创新,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需要调整。“我们不仅能吃饱,吃到好吃的面包,还要吃到更好吃的馒头、面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麦院士许为钢我们有底气,中国小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