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河北省等环渤海地区,平原地势较低,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那里中低产田面积约万亩,其中有万亩属于雨养旱作农业,也就是咱们俗话说的靠天收!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急需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研究出了一项针对这一现状的新的种植技术,把这里每年只种一茬的夏玉米变成了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的两年三茬种植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键技术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呢?
记得年是河北省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年份,环渤海低平原地区常规种植的春玉米减产十分严重,甚至绝收!按照以往一般的方法种植的春玉米株高只有几十厘米,这样的植株是不能可能有很高的产量的。而在离这块地不远的地方,同样是春玉米地,玉米却长势喜人,一株株高大的玉米杆举着一个个硕大的棒子,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场景。于是专家对这块实验田进行了现场测产,结果这块地平均亩产.2千克,比常规种植对照田增产65.6%!
大旱之年,相隔不远的田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这就是新的种植技术——春玉米起垄覆膜测播种植技术的功劳。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就是通过先起垄垄上覆膜,在膜侧种植玉米的方式,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为蓄水保墒调温,覆膜的宽度是70厘米,它的覆盖率占整个土壤面积的64%还要多,这样就形成一个垄沟,可以起到一个雨水汇集的作用,也就是说在降水量不是很多,降水量即使不到10毫米,那么有了垄沟就可以把这些水汇集到30毫米左右,这样就把无效降雨变成了一个有效降雨,非常有利于春玉米根系的发育,为这个高产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根系基础。
河北省东部环渤海低平原区,春季降雨少,且雨量小,无效降雨多,制约了该地区春玉米播种和前期长势。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来源问题,解决了春玉米播种和卡脖旱的问题,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首先就是提高低温,在苗期平均低温要比非覆膜要提高2到4度,这是因为阳光透过地膜照射在土壤上,土壤获得辐射热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温度通过土壤颗粒的传导下移,使下层土壤增温,同时地膜的阻隔使热量不易散失,起到了保温增温的效果,有利于春玉米早播,促进根系的生长。
其次就是提高它的后期抗倒伏能力,经过实验分析,特别是对它的根系的发育的解剖分析表明,就是它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它的根基数量,有着强大的根系支撑在后期的抗倒伏作用就会发生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起垄覆膜侧播种植的玉米是种植在地膜两侧的陆地上,有利于根的下扎,而且大部分根系受膜内水肥吸引伸向膜内,使得开张角度大,又因受外侧干旱胁迫影响,根系为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下扎较深,根系发达,抗早衰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另外采用一穴双株种植模式,使得玉米根系相互交错生长,增强了植株的根着力,进一步提高了玉米植株的抗导能力;再一个就是它的边行优势,因为;采取了宽行70厘米,栽行40厘米的这么一种种植模式,它的边行优势发挥得还是非常明显地,有利于它的光合作用的提高,这些优势使得春玉米起垄覆膜测播种植较传统种植平均增产35%以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田间管理无需人工灌水施肥,降低了种植成本。另外环渤海低平原雨养旱作区耕作制度一般为稳定的一年一作。而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另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将一年一作提高到两年三作,从春玉米种植入手,到秋季就是形成薄膜和秸秆的双重覆盖,能够满足小麦的在播种时期足墒时期播种,然后小麦收获以后第二年又到了雨季,又可以适时地播种夏玉米。夏季的降雨能够满足植株的生长,这种实现两年三作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是根据一些干旱地区的土地特点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有了新技术,研究出配套的农机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四行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播种机可以实现旋耕起垄、整型、覆膜、施肥、播种一体化。日播种一百亩以上,播种效率非常高,使得该项技术操作简单方便,省工省力,满足大面积推广种植要求!
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的玉米种植,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主要是做好播种环节的工作,玉米播种后无需浇水追肥等环节,大大简化了田间管理,其他管理与传统的玉米种植相同。春玉米起垄覆膜测播种植技术,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促进玉米生长与自然降雨相协调,实现了雨养旱作区玉米生产高产的目标。最后祝大家都能有一个好收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