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总体偏重,其中小麦条锈病已经在华北麦区、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都有发生。
自建国以来,该病在我国年均发生万hm2左右,每年都因该病害造成大量的小麦产量损失,特别是、、、和年5次大流行,发生面积均超过万hm2,损失小麦共计亿kg。
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危害,流行年份可以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
病原特点
病原菌:条形柄锈菌专化型。
孢子(尤其是其夏孢子和锈孢子)可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具有暴发性和大区流行的特点,其如何有效防控目前仍是国际难题。
该病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分布,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比其它国家更加复杂多变,自成独立的流行体系,常年主要发生地有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区。
识别方法
发生部位
主要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苗期症状
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
成株叶片症状
初发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为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
小麦近成熟时症状
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区别于小麦秆锈病。
易混淆病害
条锈病严重时与叶锈病、秆锈病在症状上容易混淆。一般叶锈病菌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
秆锈病则多发生于茎秆,病斑大而红。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流行规律
侵染规律(4个环节)
越夏——侵染秋苗——越冬——春季流行传播
越夏
寄生高寒山区晚熟冬、春麦和自生麦苗上,期间有多次再侵染,其越夏的基本条件是夏季最热一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3℃以下以及晚熟小麦和自生麦苗重叠生长达30d以上。
侵染秋苗
侵染传播2-3次
越冬
华北德州—石家庄—介休线(北纬37°-38°)是条锈菌越冬界线,此线以北地区1月份均温低于-6℃--7℃,病菌不能或难以越冬,此线以南可以越冬。
研究表明,陇南和四川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主要策源地,容易使生产品种“丧失”抗锈性。
防控措施
防治策略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预防措施
在越夏区,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发生,降低条锈病毒性变异速率。
应急防控
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
防治药剂
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欣欣温馨提示各位种植小麦的农友,一定要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