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书海
走在乡间平展展的道路上,两旁密不透风的玉米,一棵棵碧绿挺拔,宽宽的、长长的叶子在微风中飘动着。它们的腰中,那一个个坚实的、粗壮的、层层皮衣裹着的棒子,顶着或黄或红或黑的丝絮,斜斜地指向天空。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双棒。它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在雨露的滋润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快乐地生长着。再过一个来月,它们将把自己丰实的、金黄色的果实奉献给人们,以实现它们的价值。
看到眼前这一望无际、茁壮成长的玉米,不由地想起过去种玉米的种种经历,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过去种玉米的那种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人民公社时期,土地耕种还是原始的。生产队种玉米时,多数都是先把地犁好,等天下了雨趁墒播种。麦收后夏种时,就是前边的人轮着镢头刨坑,后边的人撒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到个户,玉米种植仍然沿着过去的老办法。收了小麦,再种玉米。
我家在农村,妻子和孩子都是农业户口,家里分了4亩地。我下班后,回到家就去地里干活。所以,对庄稼的种植管理与地地道道的农民没啥两样。我深深地知道农民的艰辛和不易。
就拿夏玉米种植来吧,起初也是象生产队时一样,在割过麦子的地里创坑、撒种子,然后浇水。苗出来长到4、5寸时,拔去多余的苗,每株只留一棵壮苗。接着就是除草,这时候,正是阳历六月中下旬,雨水已经多了起来。如果不及时除草,一旦连续下几天雨,地就荒了,草就把苗“吃″了,减产就是肯定的了。
所以,古人有诗为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六七月的天,太阳高照,土地薰蒸,在苗田里一锄一锄地除草,头上、身上的汗水,那真是哗哗地流淌啊。可是,苗田是必须锄的,再热的天也不能停。
玉米苗长到六七个叶时,往往会生钻心虫。这时,已进入七月份。七月流火,高温难耐。人们背着30多斤重的喷雾器,在玉米地里打农药。一晌要打三四桶,打完后人浑身都是湿漉漉的,既是汗水,也有药水。
如果哪年雨水较多,地里的草锄不及,还得去拔草。
90年代末的一个7月,上小学的儿女放假了。为了使他们知道种地的艰辛,也为了拔除没来得及锄掉的杂草。我和妻子带着他们去一块玉米地里拔草。当时,玉米棵已长到一人多高了。我们钻进玉米地里,并排往前拔着。
虽然玉米棵遮住了太阳的直射,玉米地里也湿湿的。但是,气温是很高的。拔了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叫起苦来,直嚷嚷着要回家。为的就是教育他们,让他们好好学习,叫他们知道种地的辛苦。所以,我一边给他们讲道理,一边鼓励他们坚持。这次拔草的经历,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孩子们也不会忘记。
国庆节前后,玉米已经成熟。收玉米,又是一项艰难的活儿。收玉米时,往往起个大早,趁天凉爽去锛(ben)玉米。锛玉米时,一手抓住玉米棵,一手抡着小镢头把玉米棵从地皮下边刨下来。一块地的玉米锛完了,再扒拉着玉米杆,一棵一棵地把棒子剥出来。剥好的棒子装袋后,装在排子车上拉回家。至此,才算把玉米收完。
后来,玉米种植逐渐向机械化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先是,有了小型玉米播种机。麦收后,小四轮拖拉机在麦茬地里开始播种。这时的播种还不精准,种子播量大,出苗不均匀,有的苗一堆堆,有的一大截没有苗。即是这样,也比过去点种得快多了。
玉米收获时,人们不用再手持小镢头一棵棵地锛了。只要把棒子掰了,秸秆粉碎机来往几趟就把秸秆粉碎了。为了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农业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农业机械。我们单位所属的一个油棉加工厂,也聘请了农机工程人员研制过小型玉米收获机。
年之后,玉米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研制单位,想农民之所想,研究农业之所需,解决农业生产之所急。从种子培育到种植管理和收获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使我国玉米生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原来播种不精准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种子的发芽率高,播种间距一致,出苗整齐,再也不用人工间苗补苗了。
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省去了过去浇苗时满地撒化肥的工序,而且播在种子一侧的化肥,肥效得到了充分利用。过去玉米亩产量只有几百斤,现在一般产量都在一一斤,高产的达到斤以上。
过去靠锄头除草,现在,播种后待苗长到5个叶时,打一遍除草剂,就能保证整个玉米生长期无杂草。过去打药靠人工背着喷雾器一垄一垄地打。现在,只要操作人员在地头拿着遥控器,无人机就会在空中喷洒农药,既提高了打药的速度,又提高了农药的施治效果。
至于玉米收获就更方便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往地里一开,前边是森林般的玉米,过后便是粉碎的平展展的秸秆田。而剥了皮的玉米棒子干干净净地装在车斗里。几个来回,一大块玉米地便收获粉碎完毕。
人们只要开着三码车把从收获割机里倒出来的棒子拉回家就行了。有不愿费劲的人,在地头把玉米就卖了,将人民币往兜里一装,过去需要十天半个月的秋收就算完成了。
农业种植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仅从一项玉米种植,便能看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力量,便能看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再次印证了伟人的那句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8.22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