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小麦,属禾本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广泛种植。小麦的用途广泛,除却作为谷物类食品,制成面包、饼干等主食食用:还可以发酵成白酒等酒精制品;甚至可以做燃料发挥作用。
种植小麦的土壤条件与土层含水量、空气温度、氧气养分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其适宜于生活在层次结构良好、肥厚较深的土壤条件下,这种土壤条件不仅易于植株储蓄水源、保证肥料,还可以促进根系健康发育。
说到土壤含水量,那么就不能不提到“土地墒值”。土地墒值就是土壤含水量指数,也就是土壤湿润情况。水是万物之源,若是种植户想要小麦有一个好收成,那么就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土地墒值。
冬季品种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长达8个月的种植时间,对于水量的要求自然高。不计已经收获的小麦籽粒,仅是植株的无机积累就需要消耗大量水分。
所以,适宜于小麦种植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处于15%~20%,相对湿度也必须不低于60%,不高于80%。
小麦种植耗水量为-mm(-方/亩),如此多的水量,如果只凭借自然降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
特别是我国北方,因为季风因素,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均,根本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水量。
此时,为了弥补自然降水量不足的情况,种植户就需要自己造墒,也就是人工浇水填补满足植株需水量。那么,种植户如何科学施加小麦需水量呢?
一、判断土地墒值
确定土壤条件、土地墒值是种植物栽种培育小麦的首要步骤。种植户在判断土地湿度时,不能因为“经验论”犯错误,不能仅凭借土壤表面颜色情况就判断土壤墒值。
为了能正确科学地判断土壤湿度情况,种植户在播种小麦前,一定要耕地深翻。根据翻地后的土壤条件,切合实际地人工浇水造墒,确保土壤水氧情况协调。一定要避免因水势过多造成的土壤气孔堵塞,湿耕粘黏的现象发生。
二、施好“蒙头水”
“蒙头水”是什么?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蒙头水”,其实就是“出苗水”。出苗水施加于小麦播种时,其土壤墒情不能满足植株要求,并且没有自然降水情况下。
种植户在施加“蒙头水”一定要及时,否则即使施加一定水量的出苗水,小麦也不会高质高产。当土壤湿度不足,且5天内没有足够的自然降水时,种植户就不能再耽搁了,一定要即使施加出苗水,帮助小麦正常出苗。
小麦只有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其种子汲取足够的水肥,才能顺利破土。尤其是土地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不仅可以使得小麦的出苗时间缩短,而且能够提高出苗率,进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地。
那么蒙头水施加错误,又会给植株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
1、出苗不畅
如果土壤含水量不足,干涸的土块只会阻碍小麦出苗。一旦小麦出苗不畅,甚至于无法出苗,种植户只能重新播种。这种补救方法不仅耗费人力财力,而且会拖延适宜的播种时间,以至于阻碍植株收获和第二年的播种。
2、出苗不完全
当小麦出苗不完全时,这代表土壤层含有一定的水分,但并不是能支持小麦生长的水量。此时会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需要种植户即时补种才能缓解。
但问题在于补种的小麦与正常种植的小麦并不属于同一茬作物,在后期施肥、授粉、收获时会出现较多状况,如果处理不好,只能造成植株低质低产的结果。
所以,种植土在施浇出苗水时,一定要小水滴灌,充分渗透。小麦出苗期时,土壤板层在40cm之内才是供水层。如果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块板结,并不能为小麦提供松软的土壤条件,更不能使小麦顺利出苗。
除此之外,浇水过多还会营造潮湿温暖的条件,易于真菌、病菌、虫害滋生。尤其是根腐病、茎腐病等,更是大水漫灌容易导致的后果。所以,种植户一定要切合实际,施加正确含量的“蒙头水”。
三、防治湿害
正如前文所说,小麦需要施加适量的蒙头水。这个适量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于小麦出苗要求,又不能造成湿害。
湿害的形成原因就是施水过多,土壤水分过剩,而堵塞气孔,使得土壤含气量不足。植株生长于缺氧甚至于无氧条件下,使得植株进行无氧呼吸,造成二氧化碳大量堆积,从而生成酸腐蚀根系。
小麦的根被腐蚀,吸收水肥能力迅速下降,造成植株体内的供能不足。所以,种植户发现土壤含水量充足,但植株却脱水枯萎甚至死亡时,一定要切实考虑是不是因施水过多而造成的生理性旱害。
为了防治湿害,除却种植户选择根系发达,抵抗能力强的优质品种,还应该从土壤情况进行处理。
解决积水湿害的根本措施,就是改良土壤条件,调节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这样才能较好解决积水问题,增强土壤含气量。
若想植株高质高产,处理好种植条件才能奠定良好基础。施加小麦蒙头水,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结合外界因素,实际观察植株情况再进行施加。
,种植户在施加小麦的蒙头水时,第一要注意施加方法,以小水滴灌为适宜;第二要注意施加水量,既不能过低造成土块板结,又不能过多造成植株湿害。
但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步骤,莫过于播种前确定土壤墒情。掌握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是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