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了噜,咱们路边学社的才子薛锐同学又出新作了,而且据说是对榆林小曲改编的首次尝试,也是薛锐继改编陕北民歌以后的又一次大胆的创新,这么有才又有颜值担当的社员,这么好听又地域特色的作品,而且里面的女猪脚颜值简直爆了个表,连旁边打酱油的妹子都美若天仙,我也要掐蒜苔去了。
作为地地道道的榆林娃,你肯定知道"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是康熙皇帝称赞咱们榆林豆腐的名句;你也肯定了解清、凉、甜、润的桃花水是源于榆林八景之一的普惠泉;你肯定爬过凌霄塔上过镇北台还在红石峡撒过无数次的欢;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你曾经探寻过每一条老巷名称的来历,并把他们的名字烂熟于心:"李学士巷"、"曹辣肉巷"、"普济寺巷";你更不可能错过东城墙上"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你也流连过老街上一座座独特又别致的古代楼宇。以上这些都是你作为"榆林人"的印记,融于血肉,渗入魂灵。
BUT,对于榆林城区独有的非遗曲种——榆林小曲你了解多少呢?又听过多少呢?让小编先为你百科一下吧:
榆林小曲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只流行于榆林城区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年—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榆林小曲既有江南水乡的委婉缠绵和柔美清丽,又有北方的高亢粗犷和激昂豪放,被称为"中国唯一遗存的活着的明清俗曲标本"、"沙海绿洲里的一泓清泉",于年被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代表作品有《九连环》、《卖杂货》、《放风筝》、《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五更调》《十杯酒》、《进兰房》、《掐蒜苔》等。为了让年轻群体能了解并喜爱我们家乡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而起到保护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榆林市群众艺术馆委托薛锐工作室创作了由传统榆林小曲改编的《掐蒜苔》,并拍摄了歌曲MV。这是目前为止对榆林小曲改编的首次尝试,也是薛锐继改编陕北民歌以后的又一次大胆的创新。薛锐希望通过他的改编,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榆林小曲,传唱榆林小曲,让这一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再一次街知巷闻,成为每一个榆林人灵魂中又一道地域性的印记,激起大家对于家乡文化的热爱。
改编作品中女声部分的歌词均出自老版本的《掐蒜苔》,原汁原味;男声部分的歌词则为原创,古风古意,还特别结合了小曲流传时的年代特征,将明清时期榆林民间四合院内的生活场景带到了我们眼前。旋律创作上,遵循原词原曲,新词新编的原则,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曲的本来面貌,又融合了现代流行元素。编曲上则运用了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优美婉转、中国风十足。
路边学社成立于年10月,成员涵括文学、书画、音乐、摄影、动漫、影视、文史研究、播音主持等文艺领域,提倡交流、互助、共进,以“传统、传承、传播、传世”为宗旨,“立足于传统,勤学以传承,致力于传播,创新以传世。”
为充分显示成员间之平等,路边学社采取召集人制度,召集人由成员自愿担当或选举担任。召集人在任期内根据情况自行安排讲座、研讨会、演唱会、旅游采风等各类活动,成员自愿参加。
路边学社每年出版年刊一册、原创音乐大碟一张,收集该年度社员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设有“路边奖”,每年评奖一次,用于奖励学社中创作成绩突出之社员。
学社创办有自己的实业项目,本着“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原则,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实业兴社”文艺之路。
薛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