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艳
个别图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农家的孩子,麦收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每当我看到金黄的麦田,那些熟悉的场景就会把我带进回忆里,让我的思绪起伏跌宕。
一、麦收时的心情
再过几天的时间,老家的小麦就要开始收割了。少年时代,每到成熟的麦香在空气里漂浮弥漫时,我就如坐针毡。因为当时的麦收,在农村中是最脏最累的活,没有之一。
麦收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麦收前,父母会赶集买来新镰刀或磨好旧镰刀,整理好供打麦使用的禾场,将木锨、杈子、耧耙等农具仔细地进行修补……。
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磨刀石,在割麦的前几天,家家户户传出磨镰刀的声音。只是至今回忆起那一幕幕,我依然心有余悸。记得当时一说放“麦忙假”,我都是无可奈何的面对。
为期十天的麦收时光,对学生时代的我而言,犹如一个孕妇经历一场巨大持久的产痛。
麦田波浪起伏。眩目的金黄在阳光里像一锅滚开的汤汁。父母弯下腰身,将大把的麦子拥揽入怀,他们手里的镰刀行走如风,不断发出欢快的脆响,随即,麦子齐刷刷地纷纷倒地,如船头冲开的水面。
我跟在父亲的身后,不知为何,我总觉得镰刀钝的要命,我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听不到父亲那里发出的那欢快的声响。再回头看看我那割过的稻茬,凌乱不堪,东倒西歪,让人不忍直视。
爷爷常说,小孩没腰,但一个往返下来,我的腰早已疼痛难耐,索性躺在潮湿的戈米草上。嘴里不停地发出唉吆唉吆的叫声,我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慰藉。但他们常常是不为所动,从来不会说,你回去看家吧。
晌午顶上,毫无遮挡的麦田成为骄阳火力倾泻的目标,热气蒸腾,我勉强着自己,也不断鼓励着自己,我发现:割麦子其实和打仗一样,需要的是一种斗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真知灼见我在十岁的时候,就深有领悟。
我呢,割几把,欠欠身,喘几口粗气,急切地朝前瞅瞅。麦地的那头还是那么遥远,遥远得步步直逼我体力和耐力的极限。热汗白流大半晌,收割进度还是叫人觉得丧气,我真有种虚脱的感觉。
我不停咕咕咚咚的喝水,好想此刻能够出现一个吆喝卖冰糕的声音出现。
还是在那时候我就想,最浪漫的诗人为什么总和最不浪漫的麦田情感上一劲儿地撕掳不清呢。就是那个麦季,就是在贯穿父亲生命里那些年去年来的麦季里,我找到答案,标准答案。
至今我只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农民家的孩子,要活得像一株麦子,只有经历过风霜雪雨,才会有五十倍一百倍的收成。
二、割麦捆麦篇
割麦是麦收的第一件事。通常天刚亮,每家每户就早早起床,拿着镰刀,戴着草帽,手提装满了凉水的茶壶,急匆匆的奔向麦田。随着一阵阵“咔嚓,咔嚓”的声响,一天的劳作正式开启。
这些手工割麦子的场景,你还熟悉吗?
接下来就是捆麦,割下的麦子平铺在麦田里,让太阳自然暴晒半天。午后,大人们会将麦子一堆堆的捆扎在一起。捆麦子和割麦相比,这个活一点也不轻松。如果想提高劳动效率,基本上要弯着腰操作,可以想象时间长了,肯定会让人腰酸腿痛,一身疲惫。
捆麦子都是就地取材,只要抽出几根毕竟长的麦子,就可以用来捆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手工割麦捆麦的画面,已经一去不返,如今,都是用联合收割机,一亩地只要十分钟,就可以顺利完成。
感谢时代的飞速发展,把纯手工的劳累岁月抛在脑后。
三、拉麦篇
拉麦子,也是一件极为辛苦的活计。麦收期间,田间到处是忙碌的人,道路上到处是往来拉运麦穗的平板车。大人们忙碌着,小孩也不能闲着,有的帮忙帮忙抱麦捆,有的帮忙驾平车把。
抱麦捆时,麦芒会穿透衣服扎在胳膊和大腿上,很快就布满一层红红的疙瘩,又痛又痒的滋味实在难受。运送麦子到场的路上,如果车子装的不好,半路常常会歪倒。骄阳似火,重新返工的时候,心里会更难过。
这样拉麦子的时光,还藏在你的记忆深处吗?
拉麦子的时候,大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农忙的时候,没有人会再顾及体面,每个人的脸上都脏脏的。
如今,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只需要等在地头,等收割机的储存室满了,就可以直接倾倒在三轮车上。
很多老年人一直说,真的没想到如今的麦收,会如此轻松!
现在的麦收,那种叫苦连天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
拉走了麦子,田间的麦子秸秆也需要处理,因此,拉麦秸也是麦收期间的一项农活。
这些麦秸拉回家之后,堆成草垛,或直接拉到一些饲养场,粉碎之后喂羊喂牛。
四、轧场篇
轧场,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在收麦子之前,村民首先要轧场,先在事先备好的地块泼水,然后再铺上一层稻草,用碌磙在上面碾压,直至地面结实光滑之后,轧场才算大功告成。
五、打麦篇
在我童年的时候,打麦的场地,都在村里一个固定的区域。那时整个村里也就三四个打麦机,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一起的人家会进行抓阄确定大家先后的顺序。
打麦是麦收期间最为紧张的时候,大家先进行分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脱粒机转动得飞快,声音震耳欲聋,每个人都忙得连说话都顾不上,一户人家大概要半天左右才能结束。再看每一个人,全身上下都蒙上了一层层灰尘,像是井下挖煤的矿工。
麦子打好之后,接下来,各家再拉到合适的地方进行晾晒……
六、扬场篇
扬场对常年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来说,是一件欣喜的事,他们付出了辛苦,憧憬、期盼多日的丰收,今天是收获的见证。
扬场时,一般都是男人手握木锨,铲起一锨麦子,迎着风向呈抛物线扬出去,金灿灿的麦子随即哗啦啦落地成堆,而灰尘、杂物则随风飘落到稍远处,由我和母亲进行清扫。
父辈们在苦日子的煎熬中成长,虽然不少人家的子女有了出息,但却对那片土地不离不弃。
七、晒麦篇
小麦的晾晒也是丰收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收获的欣喜,体现在农人们的表情上,也体现在他们日益丰盈的钱袋里。
八、拾麦篇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捡麦穗的经历。小时候,由于不能和大人一样去参与田间的劳动,因此麦收时节的“工作”,一些孩子和老人会到田间捡拾麦穗。
记得小时候,父母为了诱哄孩子们捡麦穗,常常会许下用捡来的麦子换油条或烧饼的承诺。于是,小孩子们就格外的上心,从地的南头走到北头,西头走到东头,眼睛在新收的麦地里逡巡,脑子里想着的却已是油条和烧饼的美味。
时隔多年,捡拾麦穗的回忆,依然在梦里那么香甜。
对我们农家走出来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经历虽然充满艰辛,但那里却留下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九、耙地篇
小麦收完之后,接下来就是耙地种玉米。过去耙地,农村大多靠耕牛。土地刚刚翻起时,高低不平,农民则站在耙上面,加上耙本身的重量,约有斤左右,耙紧紧得压在土地上,农民驱赶着牛,靠牛的力气拉动耙,耙齿将土块割碎碾压成细土。
而如今的耙地,除了用大型的机器之外,更多是则是手扶拖拉机。下面的这些画面,你看到后是否依然还感到亲切?
十、防火篇
在过去,农民使用秸秆来当作做饭的燃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和燃气的发明,也取代了秸秆。
在这种模式下,每到麦收季节,秸秆在农村由最开始的“宝物”变成“废物”,带来一系列问题。很多人都是直接在地里燃烧,但这种处理方式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为了杜绝污染隐患,*府也加大了“禁燃”力度,通过悬挂标语、巡逻车、喇叭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最大限度了解决了焚烧问题。
………………………………
时光的旧迹,怎么也抹不去岁月参差不齐的条纹。每次五月底回老家,那阵阵喧嚣,那机器的轰鸣,那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一下子就激发出我对麦收季节的记忆和浓郁的乡情。
现在,我离开老家很多年了,往日热闹的麦收场景已淡出记忆。但于我而言,麦收承载着我无尽的乡思乡愁,是我生命里永恒的醇香回忆。
愚伯的自留地施比受更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