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干麦头、死麦穗现象日势严重,对农民增产增收造成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种小麦病害,但农民群众对这几种病害很难判断识别,缺乏有效防治,根据笔者田间调查,下面阐述简单识别与防治方法。
1、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第一个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发病特征:
苗期: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少,类似于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
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侵染至茎基部。
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地上部形成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在15℃~24℃。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特效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安全生产的潜在威胁。
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筛选种植耐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2)药剂防治:
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毫升,兑水毫升,拌麦种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
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毫升拌麦种20-25公斤,堆闷3小时。
③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加水兑成-毫升药浆,处理种子10-15公斤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拌种堆闷6小时后阴干播种。
也可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和起身期用15%三唑酮倍液或12.5%全蚀净及时灌根或顺垄喷浇小麦根部,灌根前后尽量不要浇水。发病重的地块要多灌一次,间隔7-10天。
2、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造成白穗(第二个白穗)。发生了纹枯病的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生长后期下部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冬前即可发病,发病期主要在小麦返青至抽穗期。随着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病害侵入叶鞘和茎秆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著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抽穗后侵染茎秆,造成田间枯白穗。
发病特点:
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
(2)种子处理。用2.5%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0.2%戊唑醇10-15克,兑水毫升,拌种10千克。
(3)药剂防治。防治指标:返青至拔节期(一般在3月10日前),病株率10-15%。第一次用药防治适期。这次打药特别重要,要强调喷匀打透,药液喷洒到基部病斑。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8-10g兑水60kg或15%三唑酮可湿性80g,兑水60kg喷茎基部。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
适用药有: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氟环唑、丙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其中,井冈霉素持效期7天左右,噻呋酰胺及戊唑醇等唑类药持效期长达半个月以上。
在小麦拔节期前后,温度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后期白粉病发生也可能较重。建议在小麦拔节前后及早用药预防纹枯病,兼防稍后发生的白粉病。部分地区可结合防治纹枯病,加用嘧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7天后再喷第二次。亩用12.5%烯唑醇15~30克+50%多菌灵80~克,或20%三唑酮(粉锈宁)50毫升+50%多菌灵80~克,兑水60kg喷茎基部,7天后再喷第二次。
3、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形成白穗(第三个白穗)。主要是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
发病特征:
一般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旱茬、瘠薄田,或遭受不良环境影响,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麦苗受冻易诱发病;抽穗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遇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
根腐病往往和纹枯病、叶枯病等交织发生,加重对小麦的危害。有些发病田块可造成减产20%~30%,甚至更高。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应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治疗。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
(3)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戊唑醇拌种,或3%苯醚甲环唑~ml兑水ml,拌麦种50公斤。也可用种子重量0.02%(有效成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公斤,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发生。
(4)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倍液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10克加水40公斤喷雾防治,隔7~10天再喷一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
或者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50毫升(加叶面肥)兑水40公斤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小麦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克加水喷雾,也可选用丙环唑或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加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
4、小麦赤霉病:
赤霉菌造成白穗(第四个白穗)。赤霉病原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有加重趋势。
发病特征:
穗腐:小穗或全穗,呈枯黄色,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一层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病害名称由此而生。小穗发病后枯白不结实,而结实籽粒呆白、秕瘦,发芽率下降,或呈玫瑰红色。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后,形成枯白穗,病粒枯白、绉缩,胚部线紫红色。病粒能引起人、畜中*,病粒率不超过4%。
秆腐:多发生在穗部以下1-3节的叶鞘及节部,初发病时叶鞘上出现淡褐色病斑,严重时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节以上枯黄,形成枯白穗,病株极易从病节处断开。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极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喷药防治:
防治小麦赤霉病以预防为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浸染传播。
可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咪鲜胺和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甲基硫菌灵杀菌剂等,以及多菌灵·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复配制剂按说明书用量使用。
1、消灭草地贪夜蛾,我们用“心向农杀虫套餐”一遍净,速效长效,杀虫杀卵!
2、黑蚜,黄蚜,桃蚜等抗性蚜虫怎么高效解决?3、“火必烈”(20%敌草快+助剂)4、“火必烈”(36%草胺磷.草甘膦+特殊助剂)5、紧急!到底该怎么打?才能草死光光,玉米绿油油?7、小!!小麦又一个癌症在我国多地大爆发,可导致绝收,务必做好防范!6、玉米苗后除草剂麦“一喷三防”喷的啥、防的啥?不要再稀里糊涂啦!8、针对高抗性黑蓟马、花芯蓟马、黄蓟马、葱蓟马、土蓟马特效产品:“寂净”;9、警报拉响!能让小麦减产50%的病虫都来了!怎么防治?10、农药成分和含量一模一样,为啥价格和效果差别却那么大?秘密告诉你11、安全型玉米苗后抗性杂草除草剂“苞大侠”--大草小草全拿下!打死一地草,不伤一棵苗!想了解更多农业技术的朋友,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