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个普通早晨,在河南的小村子里,一家农户因房子年久失修,开始修缮房屋,而这一装修发现的东西可把房子的主人吓坏了,装修工人上房去揭旧瓦,在一片青色做过记号的瓦片下竟发现了一枚子弹,自己的家里可一直都是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的农民啊,平时种地打工,可从来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为什么自己家里居然藏有子弹呢?
房子的主人叫李明山,今年已有67岁,这枚子弹也可以看出年头已经不小了,他开始仔细研究起来,打开子弹后,里面没有火药,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字条,字条上的字迹也模糊到勉强才能看清,李明山看完字条后,便赶紧拿着字条去询问父亲情况,父亲看到字条后,才隐隐约约想起了之前的事情,虽然在父亲小时候听说过这件事情,而自己却不知道字条藏在了哪里。
纸张已经泛黄,上面模糊的写着:“今借到李大娘食盐三斤苞谷五斗,甲戌年冬月十三日,工农红军手枪连。”这竟然是红军写下的字条,父亲看着这张字条久久出神,掩没的往事逐渐清晰。这是关于李明山奶奶项小翠的事情。
这一切要从年开始讲,也就是74年前,当时战乱频发,天象也出现了不得了的事情,就像正月的天狗食日,五月的太阳日晕啊,七月天狗食日之后又食了月亮,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学现象,而当时对于当时封建迷信的农民来讲,都觉得这是天下即将大乱,大家都是议论纷纷。
当时正值国家内乱,国共两党水火不容,而国民党为了打压共产党,到处去造谣编造中产党无恶不作的各种事迹,在当年的冬天国民党来到了高河村,大肆宣传一番后,早把那些村民吓跑光了,村子里本来人就不多,也就17户普通的农民,十分的贫穷,而村里的地主与年轻一点的,怕被抓走充壮丁也跑没了,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因为跑不动被剩在了家里。
李明山的父亲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只有六岁。而项小翠也因缠了脚跑不快,和儿子一起被留在了家里,项小崔听国民党编造的那些谣言,其实从心里并不相信。小孩子们看到大人全跑光了也开玩笑,这下村里的地全部都是咱们的了。
没过多久,当时一个普通冬天的早晨,忽然响起了一声哨声,大家十分警惕的出去看,发现是红军来到了村子了,刚才的哨声就是红军的起床哨,战士们现在正在收拾行李物品。虽然项小翠不相信国民党讲的那些话,但是还是怕接触到了红军惹到国民党的杀身之祸。所以也是和村子仅剩的其他人一样,赶紧拉着孩子回家并把门窗都锁的严严实实。
而到了早上八点左右,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红军的其他队伍,在后来项小翠得知,这些便是红25军,当时的娃娃兵。如果没有这支队伍,就不会有未来的延安。红军长征的时候,其他的红军队伍人数都是越来越少,而唯独这支红25军,在长征路上,一路上越打越多。
没过一会,外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随后自己家的门便被敲响了,外面传来声音:“老乡在不在,我们有些事情想要麻烦您一下。”项小翠虽然很害怕,但是心软的她还是犹豫着打开了一条门缝。对方客客气气的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与身份,只是路途奔波,想借麦场住一下,现在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项小翠看着红军的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吹拂,心里实在不忍心,便答应了下来。
红军的战士们得到了答复也是十分的开心,带头的那位战士便开始招呼大家一起开始打扫麦场,扫完之后还把项小翠的院子里里外外打扫清理了一遍,不仅如此,中午的时候,这个小村子就被红军打扫修缮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麦场其实就是农田间的一片空地,用来晒小麦。项小翠看着这些只有自己儿子那么大的小红军,便又把自己家的玉米秆给了红军,示意他们可以铺在身下睡觉。
其他的乡亲们看到后,也知道了之后国民党的宣传全是胡编乱造,胆子稍微大一点的还偷偷送木柴给红军,偷偷给是因为害怕被举报,如果国民党知道自己帮助过红军,一定会惹来报复杀害。项小翠看到了红军的善举,更是跑到了后山把家里的亲人叫了回来,家里的青壮年听到了项小翠的讲述,才将信将疑回到了家中。
第二天,其他的乡亲们看到了项小翠一家都回来了,便都去喊回了自己的家人,原本清冷的村子,这才逐渐热闹了起来。红军的一位班长又来找到了项小翠,示意自己的队伍要做饭了,可是地上的石头都搬不动,想用几块她家的土坯,还有木柴。
而这些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根本不用再来问一下,随便用就好了,到了晚上红军们便支起大锅开始做饭,战士们排着队去打饭,项小翠出于好奇便去看了看,顿时就震惊了,这个居然被叫做粥,里面只有几根青菜加了一点盐,拿着棍子搅和搅和勉强充饥。
项小翠忽然心里一酸,哭了出来,他想起了自己的大儿子,当时被国民党抓走充了壮丁,之后便没有了消息,在之后她才得知他早就在战火中意外牺牲了。红军们看到项小翠在旁边哭,便十分关切的过去询问,项小翠讲出了自己大儿子的事情,随后便哭晕了,战士们急忙去喊了随军的医生。
项小翠醒来后,周围的红军便都开始安慰她:“您的儿子虽然在战火中牺牲了,但我们全是您的儿子,等打倒了国民党,人民都自己做主时,我们都来孝顺您。”项小翠听到后感动极了,红军们虽然年纪都很小,但心里却都是充满了希望,确确实实是一支红色的军队,和国民党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在之后她便找了一些粮食去送给红军战士,红军们虽然很饿,但是怎么都不肯接受,他们告诉项小翠这是队伍中的纪律,不能白白收下,而项小翠却讲:“我这是给自己的儿子,有什么不能收下的。”在推脱中,其中一个小战士去请示了连长,连长同意后,红军战士们才收下了粮食,并立下了借条,说是永久有效。
当时的河南冬天气温非常低,项小翠看自家牛棚空着,便又告诉红军们可以睡在家里的牛棚。红军们听到便又连连感谢项小翠,这下那些最小的红军便可以去牛棚休息了。而在这个时候恰巧有军医用担架抬着重伤的战士过来,想要借用项小翠家里的二楼,并说明绝对不动家里的任何东西。
项小翠马上便让自己的儿子们在二楼腾出了一间房子。说是二楼,其实就是房脊,天花板与房顶的距离在那时便称为二楼,在之后的回忆中,李明山的父亲在采访中,一直在讲红军的纪律,家里存有两千多斤的玉米,与一大缸的盐巴,当时这都是特别珍贵的粮食,而红军们从来没有任何一位战士偷拿过乡里人的粮食。
在红军来到村子期间,一直都是十分的警惕,各种的地铺哨、瞭望哨、站岗哨、游动哨。生怕国民党突然到来给村子里的居民添麻烦,在之后项小翠周围的邻居家也住有了红军的伤员,剩下的红军战士也一直没有待着,一直为村子砍柴劈柴打扫卫生。
在之后的一天大早,红军早早起床,晚上落下的积雪全部清理掉后,整整齐齐的集合在了村口,向村子里的居民道别后,便在团长的指挥下,向远方出发了。而在解放之后,项小翠才得知,村子里的重伤战士里面,其中有一位便是开国大将军徐海东。
红军在这个小村落只停留了短短几天,而村子里的居民却因红军的感染而变得大不相同。在之后村子里也有许多的年轻人,陆续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年,项小翠年岁不多了,今年她已八十多岁,她断断续续讲出了遗言,回忆起当时和红军们相处的短短几天,她热泪盈眶,项小翠说出了借条的事情,告诉儿子,以后就不要再提借条的事情了,就当是为了新中国解放出了一点力。
直到李明山修缮房屋的时候,才发现了当时红军打下的字条。而政府人员调查确定后,也愿意出钱将字条买下送到博物馆展览,甚至有一些文物收藏家出了三万元的高价,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李明山拒绝了,他觉得这是红军们来过的见证,想自己保存。
而在之后与家人商议后,李明山便把红军的字条无偿捐赠给了红25军的纪念馆,便遵循了奶奶的遗言,不向政府要钱。虽然字条捐了出去,但是红军们的精神却深深影响了这个小村子,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们仍会记得,没有红军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我们现在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