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宁愿种晚,也不种早,种稀不种密的 [复制链接]

1#

近日听到有关小麦种植的一句话,“小麦宁愿种晚,也不种早,种稀不种密”。从表面上看是强调晚播与稀植的重要性,但推敲起来我看有些不妥,这是因为:

适期内晚播,不应以晚为重

小麦的播期,大都是依据习惯和节气来定,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不过重阳(节)”等。这些做法都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在当时农业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种地的农民积累的经验,只能按节气大概而定。这种方法有地区局限性,大致适用于淮北地区。而到山东河北以北地区,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近年由于气候的变化,温度处于逐年升高,使用的种子肥料也不一样了,再按照原来的播种时间有些显得过早,每年出现大面积的旺苗,受冻苗等情况,就是播种过早的原因。

因此,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小麦播种期的做法,让播种期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再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小麦发芽最适宜温度为16~18度,在9月底至10月中旬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18度上下时就可下种。所谓晚播,就是在气温16~18度的范围内取下线而不取上限,叫作适期晚播。超过这个温度的下限播种,那就是真正的晚播,与提倡的适期晚播的含义相差很远,而是误解适期晚播的意义。

适期晚播的具体日期,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在淮北区域内,早茬麦半冬性品种宜在10月15日至25日之间播种为宜,以后再播就有点晚了。

合理密植,不应以稀为重

农民有“稠豆稀麦两季不得”和“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谚语。大都喜爱小麦种植稠密些,认为稠麦是高产的根本,所以每年强调适量播种,每亩下种量应控制在20~28斤之间,可实际上都在30~40斤之间,又加上肥水充足,播种期偏早,气温偏高等多种因素,出现了旺长、受冻麦苗发黄、干枯、发生病虫等现象,给小麦产量带来很大损失。这时有人提出“哪怕种稀,也不种稠”的意见,这种提法本意是对的,其目的是种稀利于高产,种稠是有害的。

本人认为过分强调“稀”,也是不对的,因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每亩穗数是主导因素,是高产的基础。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产量,必定要有足够穗数。穗数的多少来自于每亩基本苗数,要是特稀植,最后很难达到理想的亩穗数。小麦种植的密度,应当是个体能得充分生长,又不影响与群体关系的协调。这也是穗大粒重的高产基础。

一般情况下,早茬麦播种量每25斤左右,每亩基本苗24万上下,每亩茎蘖数最高在万左右,最后成穗40~45万是最理想的。当然每亩播8~10斤,也能达到上茎蘖数及每苗穗数,这需要相当的土壤肥力、施水平和施技巧等科技手段,不是我们一般种植户所做的,那是专业研究人员所做的课题。

小麦种稀不种密的说法,应当改为种稀种密不可取,密稀得当才是正确的做法,是高产的基础。

你对的观点赞同吗?请发表评论和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