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70105/5192379.html点击上方蓝字
夏天一到,大人小孩的衣服鞋子都为之一变。女士女孩儿漂亮的裙子闪亮登场。男士男孩儿的短袖短裤不用说,小男孩和大老爷们身上的背心都很普遍,甚至还有光膀子的。脚下是各色的塑料凉鞋。让人一看,从头到脚都觉得凉。
在没有风扇这种先进的降温设备之前,扇子是夏日里离不了的东西。傍晚时分,村子里各家院中、门道、门前和村口、道边,站着的,坐在小凳上的,手持各式扇子摇个不停的老翁老妪、男男女女随处可见。老人一般拿蒲扇,风大,扇着带劲儿。拿竹篾编的扇子的也很不少。还有的小孩子拿折扇,主要不在扇风,而在于拿在手中“扎势”。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克便拿一把折扇,“啪”的一声打开,看着“很有势”,成了小孩子们的模仿对象,尽管他是个坏人。
淘气的小孩儿还经常要给自己手中的扇子一一竹扇和折扇上题一首“诗”。这首“诗”当然不是什么唐诗宋词,而是这样的:
扇子有风,
拿在手中。
有人来借,
必须叫爷!
这首“四言骂人诗”,非常流行,曾经风靡一时,在炎热的夏季里给摇扇子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趣味。??
凉席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乘凉设备。太阳落了山,在门前、村口,铺一张竹凉席大人小孩围坐在上面,吹着下山风,聊着东家长西家短,说说笑笑,酷暑不知不觉地逐渐消去,直到深夜凉气袭来,谈兴渐衰,困意陡增,才各自散去。有时,凉席的主人干脆仰躺在上面酣然入睡,直到东方既白。
还有一种乘凉设备,就是躺椅。表面材料不尽相同,有布的,有竹的,但共同点就是仰躺着很舒服。在傍晚时乘凉再合适不过了。躺在上面自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家中长辈用再合适不过,似乎不适合妇女儿童用。
冰棍,是孩子们最爱吃的夏日降温冷饮。分奶油和豆沙两种。奶油的雪白,豆沙的红褐。一听到村口骑自行车带着大箱子卖冰棍的,孩子们便兴奋不已,急不可待地从大人手中要来五分钱,买上一根,匆匆地剥去包的那张薄纸,看着冒着“热气”的冰棍,含在口中,一下子温度大降,凉意顿生,不由暑气不消。
西瓜、梨瓜、黄瓜、西红柿都是可以消暑降温的果蔬。有了它们的陪伴,炎炎夏日不再难捱。最消暑解渴的还是大西瓜。端起一牙刚切好的鲜红的西瓜,咬上一口,沙而甜,吐出黑色的瓜籽,暑气顿消,凉意骤生。
夏日除了要与酷暑斗争外,蚊蝇也是大敌。对付蚊子的除了用手拍、用蚊香熏外,在屋中撑起一面白色的蚊帐,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蝇拍子是消灭苍蝇不可缺少的武器。夏日里与蚊斗与蝇斗,也算是一种乐趣。
儿时的夏日,没有风扇没有空调,虽然热,但有乐,至今还记得。
.6.22
(二)童年的暑假
暑假已过了好几天了。自七九年开始上学、九五年开始教书至今,这已经是自己过的第四十一个暑假了,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时间可真快啊!这前四十个暑假都干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干,是真正的虚度光阴。
记得小时候的暑假,内容很简单,吃睡玩之外,无非是做暑假作业、看电视、读闲书……
懒觉是非睡不可的,大概至少要在床上懒到九、十点还意犹未尽吧,否则都觉得辜负了不用去早起上学的大好暑假时光。日上三竿,父母也不叫,随你睡去。现在,想睡懒觉都不行,五点左右自然就醒了,再想入睡已不可能,唉,真怀念小时候的懒觉啊!
做暑假作业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不用家长催,自己也老操心着完成这个重任。一般几个小伙伴围在一张小桌上一起做,可以互相商量,互相比赛看谁写得好写得快。小学的暑假作业好像是一本,一面是语文,另一面是数学,每天做上几页,遇到简单题一挥而就,轻松愉快,碰上难题,得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但乐在其中。如果能把哪道很难的应用题做出来,把某篇很不好写的作文诌出来,都是很惬意的事,心情应该比今天孩子们看搞笑的抖音更快乐吧。
看电视应该是比做作业快乐得多的事了。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方式自然是看电视。白天播的暑期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之类的革命题材作品是百看不厌的,晚上播的《聪明的一休》之类的动画片更是吸引着人看得如醉如痴。后来播的香港武打电视剧《霍元甲》和续集《陈真》、《霍东阁》,还有《射雕英雄传》更是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流连忘返。看电视给人带来的欢乐是今天智能手机给人的欢乐不能比的。
暑期玩耍的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至今清楚地记得的有一项是捉知了。到暑假后期,到处是知了长声吟唱的时候,准备一个长长的竹竿,用铁丝给一头顶端扎上一个小圆圈,便是一个“捕蝉器”了,然后到处在墙拐角寻蛛网,给圆圈上缠满蛛丝,下来就是四处在树上找知了了。蹑手蹑脚地一步步逼近传来蝉鸣的大大小小的树,一旦发观目标,便把“捕蝉器”猛地向树上一粘,要是幸运,就能黏住一只知了。从“捕蝉器”上取下吱吱惊叫的“猎物”,胜利的喜悦是自不必说的。如果反应慢了,还没等“捕蝉器”落下,树上的知了就高飞而去,便怅然良久,只得又举着竹竿,继续四处寻觅。
暑期除了看电视玩耍之外,书还是要看的,当然看的都是闲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故事》这类历史类书籍是首选,见到它们,就感到无比亲切,捧在手里如同至宝一般,只因为那时候书是很难找到的。现在的孩子们因为书来得太容易,已经再也没有自己小时候对书的那种新鲜感稀罕劲儿了。
暑假里最向往的事应该是父母带自己去城里逛,到公园玩了。挤上公交车,闻着独特的汽油味儿,看着窗外飞驰而去的树木房屋,快活地来到城里。欢快地迈步走在人来人往的陌生大街上,好奇地仰望着乡下少见的高楼,兴奋地走进繁华的商场,急切地来到向往已久的新华书店买上一本自己喜爱的小人书,顿时感觉幸福得不得了。要说最高兴的还是来到兴庆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北方乐园、动物园这样的“儿童乐土”了。在那里感受着乡下所没有的体验,爬假山,骑电马,坐高空车……稼娃进城的新鲜感一时间充分得到了体会。
暑假里在农村还有一件很受孩子们期待的事,这就是过农历七月会。过会那天,不光有臊子面以及肉和菜吃,更重要的是能与亲戚家的小伙伴欢聚一堂,到处野,在一起玩扑克……回想起那种老亲戚们大人小孩聚在一块处处欢声笑语的亲热场面,都让人怀念。
漫长的暑假就用这些活动一天天地打发掉了,一晃就到了九月开学的日子,又得不情愿地去那个老地方。
.7.21
(三)难忘的七月会
从一个村子经过,见有流动商贩在卖水果蔬菜,知道开始过七月会了。七月会在暑假里,儿时对七月会印象很深。那时候生活条件远比不上现在,平日里很少吃好的,过年过会是孩子们的幸福时光。过会时不光可吃平时不太吃的臊子面,还能尝到苹果、葡萄之类的水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亲戚家的小伙伴一起尽情地玩耍,又适逢暑假,也不用去参加如今盛行的什么假期辅导,真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边。
过会时有几样特色东西值得一提。首先是“蛋蛋儿馍”。用自己决不种什么树也决不会任荒草疯长的良田里产的小麦磨成的面,蒸出的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小馒头,上面用筷子蘸一种叫“膏子”的红颜料在顶上点个红点,不要说吃,看着都流口水,比今天街上馍店卖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可疑的白馒头不知要好多少倍。
最有名的是“臊子面”。应该是那时吃肉少吧,过会时吃的臊子面特别香。嫩绿的韭菜和黄花木耳与瘦肉丁丁放在一起,加水在柴火灶上用大铁锅一加工,那诱人的香味实在是难以形容的,是今天用煤气灶或电磁炉做出来臊子没法比的。等把自家面粉提前压成的面条下在滚烫的开水锅里煮熟了捞在碗里,美美地浇上一大勺煎火的热臊子,那种过会的滋味一下子就出来,弥漫于农家小院,令主人和亲戚回味无穷。
过会的味道难道只有臊子面的味道吗?那种亲戚欢聚一堂交流见闻传递真情的味道比臊子面的味道更香更浓。可惜,随着生活的改变,乡村的逐渐消失,过会已越来越不被人重视了,过会的味道也在一天天的远去,直至消失……
.8.24
赵娟平“名师+”研修共同体
赵娟平,中教高级语文教师,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级部语文教研组组长,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新秀”;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优秀班主任;参与并实施教育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试教活动;荣获国家级赛教一等奖;国家级课题优秀实验教师;全国写作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并已结题;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级各类荣誉六十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书刊发表多篇论文。
赵娟平老师说:人生中要走的路有很多,但一定要走的路有两条——读书和行走。读万卷书是向内滋养精神,行万里路是向外拓展视野,这两条路都可以让人获得心灵的成长。
语文只是生活的影子,生命的歌声。她从生活走来,从生命走来;同时,她又向生活走去,向生命走去。
编辑丨吕向阳
审核丨孙岩
从生活走来
向生命走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