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获得恢复性增长,市场粮源供应充足,供需格局较为宽松。年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格*策,*策价格保持不变,在确保种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国内小麦丰收的基础坚实,市场将继续维持供大于需的总体格局,预计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一)产量质量显著提升,种植收益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千公顷,比年减少千公顷,下降2.2%;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比年增加.2公斤/公顷,增长3.9%;小麦总产量万吨,比年增加万吨,增长1.6%。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种植结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大力调整优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尽管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安徽适度压减赤霉病高发地区种植面积,但小麦单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确保了小麦总产较上年显著提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年新收获小麦质量调查情况的报告》显示,年大部分小麦主产省整体质量较好。8个主产省的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容重平均值g/L,较上年增加17g/L;三等以上的占96.0%,较上年增加10.4个百分点;千粒重平均值43.1g,较上年增加2.3g;不完善粒率平均值3.9%,较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降落数值平均值秒,较上年增加80秒。综合有关数据信息,如果不计算土地成本及人工成本,年主产区小麦种植收益较年明显提升。以河南省为例,亩均种植投入约元,较年增加约15元;出售小麦亩均毛收入约元,较年增加元;综合亩均收益约元,较上年增长约元。(二)制粉行业消费趋弱,饲用工业消费增加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年度我国小麦总消费量为.2万吨,比/年度增加.1万吨,增幅4.3%。其中,制粉消费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万吨,减幅0.2%,主要原因是国内总体消费下滑,企业开机率下降,导致食用面粉加工量降低。饲用消费及工业消费分别为万吨和万吨,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万吨和万吨,增幅明显,主要原因是年小麦质量总体较差,*素含量较高,相当部分低质小麦无法用于口粮加工,只能进入饲料渠道及工业粉加工。(三)进口数量保持平稳,进口来源渐趋多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年我国进口小麦.8万吨,同比增长12.5%;出口小麦31.3万吨,同比增长9.7%。综合来看,我国小麦进口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年我国小麦进口呈现多元化趋势,进口来源国逐渐增多。统计数据显示,从“美、加、澳”进口小麦的占比有所下降。自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小麦占比已经提高至13.6%,而这个比例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自立陶宛进口13.3万吨小麦,占4.8%,为历史首次;从美国进口的小麦数量占比下滑至3.8%。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一)市场格局供大于需,小麦价格重心下移年,我国小麦市场总体呈供大于需的宽松格局,加之国家下调*策性小麦的交易底价,小麦行情重心总体下移;年中新粮上市,产量和质量好于预期,更进一步制约了国内小麦行情的上升空间。第一阶段:1月至5月中旬,在新小麦上市前,市场行情先弱势下滑,继而止跌企稳并在区间内窄幅波动;第二阶段:5月中旬至9月底,新小麦丰收上市,随着收获范围扩大、供应量增加,小麦价格在托市收购价之下运行,托市收购全面启动,小麦价格缓步提升;第三阶段:10月份至12月底,小麦价格出现一波补涨行情,但随着市场价格逐步与托市麦投放价格接轨,主产区麦价继续走高受限。至12月底,华北地区企业对普通小麦的主流收购价多在~元/吨之间,黄淮及江淮地区价格在~元/吨之间,小麦等级要求多在二等以上。华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市场价格多在~元/吨之间。(二)新产小麦量大质优,托市收购同比大增年我国新产小麦在产量和质量两方面均获得显著提升,企业库存水平同比偏低、市场价格偏弱运行,在新麦上市初期抢购热情高涨,但随着上市量快速扩大,企业收购渐趋冷静,市场行情平稳运行。年夏粮收购的主要特点:一是收购进度同比加快,处于近5年较快水平;二是收购总量处于历年较高水平,据统计,年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2万吨,同比增加万吨,按照小麦总产量万吨计算,全社会收购小麦已经超过产量的半数,达53%;三是高等级小麦收购量占比提升,入库小麦等级高是一个突出亮点,据了解,主产区不少执行托市收购的库点入库小麦的等级绝大多数在二等以上,一等小麦占比显著提升。(三)市场终端消费不振,托市小麦交易低迷年,托市小麦交易总体呈“投放增加、交易清淡、价格下跌”等弱势特征。投放方面,年全年累计投放40周,周均投放量.4万吨,较年增加78.2万吨。扩大投放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可以满足更多地区对原粮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快库存去化。除6个主产省正常投放托市小麦之外,在年末*、陕西、山西也开始投放临储小麦及移库小麦。成交方面,年累计成交.5万吨,较年减少.5万吨,减幅近70%;周均成交6.7万吨,较年减少17.4万吨。年临储小麦成交均价.5元/吨,较年下降.51元/吨。成交均价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在5月22日将年至年产托市小麦的交易底价统一下调至元/吨,降幅达60~元/吨;二是年中及年末投放的年及之前的低价小麦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个成交均价。(四)托市*策继续执行,价格水平维持不变国家发改委在年10月12日正式发布《关于公布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发布时间较上年提前了1个月有余。《通知》明确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元/吨,保持年水平不变。同时要求各地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稳产提质增效。同时下发《关于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策的通知》,要求自年起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限定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万吨,按照分两批下达方式执行:第一批数量为万吨(限定收购总量的90%),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分析来看,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策,并维持价格水平不变,是在“新粮食安全观”指引下的切实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在“惠农”而非“保价”;对托市收购量限制也不会影响到农民售粮。根据历年托市小麦收购的统计情况,年至年执行托市*策的14年来,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平均收购量仅为万吨,远低于年限定的万吨,而且自年以后,小麦的托市收购也再未超过万吨。同时,万一未来某年出现小麦超级大丰收,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管理下,相信有关地区也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卖粮难”问题。(五)强麦期货极不活跃,修规则促功能发挥年强麦期货,除主力合约在进入4月份交割月时出现一波大幅上涨外,全年行情弱势运行。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强麦主力合约最高元/吨,最低元/吨;全年累计成交量为手(24.81万吨),同比减少88.4%,全年累计成交金额万元,同比减少89.1%;全年期转现数量为零,而去年为手(吨),全年实物交割仅为10手(吨),去年为手(吨)。针对强麦期货交易日益萎靡的形势,切实发挥期货服务现货的功能作用,郑州商品交易所于年9月24日发布公告,对强麦期货业务规则进行修订完善。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强麦期货基准交割品及替代交割品的各项质量指标及升贴水、调整指定强麦期货交割仓库及车船板交割服务机构、发布《强麦期货交割品种纯度鉴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旨在促进标准定位更明晰、期现交割更顺畅的流程机制。此次规则修订是自年12月份修订以来较大幅度的一次修订完善。其中,调整升贴水幅度、制定纯度检验机制,能够有效体现“优质优价”的特性;交割方式改为车(船)板交割、增加交割预报将提高交割效率,减少争议,并有助于买卖双方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一)播种顺利奠定丰收基础年秋冬种进展顺利。根据调研情况,主产区冬小麦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各地适期播种,土壤墒情为近5年同期最好,为冬小麦种植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种植结构继续优化,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3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基于近5年我国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情况,预计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稳定在1.31亿~1.33亿吨之间,而最终质量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获期气候状况。(二)供应充裕局面将继续保持预计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供应的主渠道依旧是托市小麦投放。据统计,若将年新收的托市小麦计算在内,粗略估算托市小麦库存在9万吨左右,可满足全国一年的制粉用量。而其中年所收的托市小麦剩余约万吨,存储期接近6个年头,已经到了不适宜存储阶段,值得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