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http://www.ykhongye.com/m/从小麦收割到脱粒装车,永不疲倦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全部自主搞定,这让无人农场主焦魁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威力;由跑运输转行种小麦才三年,坚持“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的宋崇杰真切尝到了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的甜头;尽管合作社负责人宋来宝的优质小麦高产示范田以单产.02公斤的成绩刷新全省纪录,但他仍小有遗憾……
6月的皖北大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脸上。小麦丰收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让“藏粮于技”加速成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谯城区无人农场里,无人收割机在田间驰骋曾莹莹摄
宋来宝迎来了今年的大丰收曾莹莹摄
“无人收割机”麦田显身手
风吹麦浪,金黄的麦穗随风摇动。在位于谯城区赵桥乡的安徽省首个无人农场,两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麦田中缓缓行驶……技术人员用一部手机遥控指挥,便完成了从小麦收割到脱粒装车的全过程。
“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一小时可以收割十余亩小麦。只要设定好航线,它可以不休息,晚上也能收割。”无人农场场主焦魁自豪地说。
满满的科技感,让围观的农户、种粮大户大开眼界。“科技的力量真大,希望有更多的智慧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让人工智能解放农民的双手。”种粮大户方有围说。
不仅仅是收割环节,这个占地亩的无人农场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模式耕种管收环节全覆盖。除无人收割机外,无人农场还拥有无人植保机、无人播种机,以及地下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水肥预警监测系统等。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农场的生产、管理任务。
智能化全覆盖的无人模式,可实现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通过无人模式的智慧化种植,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一亩地还可以实现小麦增产公斤,玉米增产公斤,年增收多元。”焦魁说。
谯城区无人农场示范项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联合谯城区金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是安徽省首个无人农场,也是唯一一个无人农场。接下来,谯城区将在全区各乡镇继续布点推进。
“科技支撑无人农场,把农民从农田里解放出来。”金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怀飞跃说,无人农场的投入运营,是建设智慧农场的有益探索,更是解决“谁来种地”重大现实问题的新尝试。
“一颗好麦种”产出好粮食
“亩产平均达到公斤。不仅产量增了,这高筋小麦还比其他小麦价格每斤高出0.1元,算下来增收近20万元。”6月9日,涡阳县楚店镇宋徐村种粮大户宋崇杰的亩小麦再获丰收。
宋崇杰过去在外跑运输,东奔西走辛苦不说,收入也不稳定。看到种粮有赚头,家乡农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年,他决定“回家种地”。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宋崇杰流转了亩土地。
虽然没有种植小麦的经验,但认定“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的宋崇杰,一开始便选择了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在包村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第二年小麦丰产丰收,转行取得了“开门红”。
年,涡阳县新兴镇的一块小麦高产攻关田传来的消息,引起了宋崇杰的极大兴趣。当年,这块麦田以单产.6公斤的成绩创下全国强筋小麦单产实收测产最高纪录,麦种是涡阳本地种子公司培育的“谷神麦19”。
“以前种的品种比较杂。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小麦因为价格不同,需要分开来卖,麻烦。”宋崇杰说,“我去年将麦种换成了‘谷神麦19’,今年售价为1.62元/斤,比普通小麦品种每斤高出0.1元,而且产量每亩比去年还高了约公斤。算下来,每亩地增收余元。”
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强筋小麦质量状况》显示,“谷神麦19”面粉湿面筋含量34.8%,蛋白质含量15.82%,吸水率、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等指标,均达到强筋小麦一等标准,主要指标媲美美国硬红冬麦、澳洲白麦等品种。
“国人评价一碗好面条或者饺子皮的关键,在于是否筋道。而筋道的关键标准,则是小麦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同样,面包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如此。”用十余年时间培育出“谷神麦19”的安徽(涡阳)谷神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说,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却不是强国。以前,包括我市在内的全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都以种植中筋小麦为主,我国每年需要从外国进口数百万吨的强筋小麦,以满足面包、饼干等生产需求。
“农业是国家和民生发展的‘压舱石’,粮食和种子安全又是‘压舱石’中的‘压舱石’。”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雪表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良种培育工作,每年利用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院所、重点育种企业开展种子培育和南繁、北繁工作。全市累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2个,其中小麦便有31个,“谷神麦19”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亳州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培育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研发选育包括优质小麦专用品种和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内的粮食新品种,用科技助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用好种子、好技术种出好粮食,让小种子为粮食安全贡献大力量。”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王敬才说。
“良种配良方”种出好收成
“实收亩产.02公斤!刷新记录了!”6月6日,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和省、市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2亩“烟农”高产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最后结果刷新了全省纪录。
“这个数字并没有达到我的目标,争取明年创造更高的纪录。”合作社负责人宋来宝的不满足有理由,“袁隆平院士有禾下乘凉梦,我也有着小麦亩产一千公斤梦。”
12年前,宋来宝从父亲手中接过几十亩承包田,从借钱买来第一辆拖拉机,到现在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0余亩,宋来宝现在已经拥有智能植保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施肥机、大型收割机等多种现代化农业设备。曾经看天吃饭,如今依靠科技在土里刨金的过程中,宋来宝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小麦高产,选种是关键,但仅靠种子远远不够,气候、肥力和管理都和产量息息相关。就像孩子,基因再优秀也要看后天培养。”宋来宝说的“后天培养”指的是良法,精细肥水管理、土壤深耕埋茬、机械化绿色防控,将科技手段融入小麦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小麦的“丰产法宝”。
“良种配良法,村里的科技特派员随叫随到,从深耕细播、病虫害防治、施肥追肥等各方面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我答疑解惑,这更增加了我不断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的信心。”宋来宝说,通过科学选种、科学田管,他的小麦连年增收,从年时的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达到了现在的约公斤。
“小麦亩产突破一千公斤,我相信我能种出来。”宋来宝充满了信心。他说,要努力探寻小麦产量的极限,给研究超高产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借鉴。
“千里黄淮大平原是‘中国粮仓’之一,作为这个大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始终坚持‘藏粮于技’,用科技赋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努力让中国饭碗盛上更多的亳州粮。”吴雪表示,“藏粮于技”就是要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的增产潜力,用科技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吃干榨净”。
为此,我市提前布局无人农场,加速推进现代化农业;加强主要粮食作物育种工作,普及推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坚持人才下沉,全市多名科技特派员下乡致力于“良种配良方”,努力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一系列举措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用科技打造增产“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致富门”。(记者曾莹莹李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