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农民反应小麦出现了发黄死叶现象,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说是药害,有的说是种子的问题,那么,小麦产生发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出现发黄情况后又该怎么办呢?经过了解,对当前小麦发黄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麦苗发黄的主要原因
一、小麦发黄的类型与原因
(一)低温冻害导致的小麦发黄。小麦是耐低温作物,在冬季苗期,只要温度不是过低,一般都不会造成大的冻害。但是,进入返青拔节期的小麦,由于已经完成了春化阶段的发育,步入了春季生长,抗寒能力大幅度下降。
据调查,小麦低温冻害有如下表现:降温之前麦苗生长正常,一场低温之后几天内,叶片发黄;通常低凹积水田块和岗地的迎风面更严重一些,叶片有变形、失水症状,经风吹、日晒后,呈枯白色或黄白色。
(二)渍害发黄。元月份以来,雨雪天气较多,有些沟系不配套的田块,出现了较严重的渍害,在这类发黄的田块,可以明显的看到,低凹处黄得更厉害些。小麦是旱地作物,如果田间湿度大,土壤氧气不足,根系发育不良,表现在地上部就是叶片发黄,所谓“尺麦怕寸水”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渍害和冻害叠加,危害就会更重。
(三)前茬作物秸秆不规范还田造成“吊根苗”引起发黄。前茬作物秸秆粉碎不细、还田分散不匀,翻耕深度不够,秸秆多的地方小麦根系被架空,根系与土壤不能充分结合,出现“吊根苗”,小麦黄根多,白根少,植株因得不到足够的水份和养分,再加上强寒潮的侵袭,造成麦苗发黄。这种发黄,往往是心叶稍轻,老叶更黄;在田间是一行一片的,或一窝一块的,分布不均匀。
(四)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中*、药害,而引起发黄。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不同,使用要求更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药害。
例如,不规范的复配触犯了某些禁忌、使用浓度过大、用了一些不合格的药剂,或者用药期间,遇到寒流,突然降温,或者是田间湿度过大,小苗、弱苗田用药,等等,都能导致药害,使麦苗发黄。
(五)缺肥等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小麦发黄。底肥不足,尤其氮肥缺乏,特别是免耕田和稻套麦,基肥无法施用,追肥又不及时,小麦易脱肥发黄。还有就是秸秆还田的地块,如果底肥中没有增加适量尿素,也会因缺氮而发黄。肥料不足导致的小麦发黄,主要表现为麦苗黄瘦、生长缓慢。在田间,多数情况下是均匀发生的,而且,缺肥导致的麦苗发黄不象冻害那样突然发生,而是有一个过程,逐渐发黄。如果田间肥力有差异,或施肥不均匀,发黄麦苗也就不均匀,有的地方重、有的地方轻。脱肥发黄的小麦如果在早春遇到低温、水渍,发黄程度会更加严重。
(六)病虫害造成的小麦发黄。去年冬季温暖,部分麦区小麦红蜘蛛发生较重。红蜘蛛的为害,开始是被害的麦叶上出现黄白小点,严重的时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受害株在田间呈点片分布,虫量大的重发田块,也可全田受害。在江淮地区,小麦苗期主要是麦圆蜘蛛,这种蜘蛛顾名思义,它是卵圆形的,小的时候,全身都是红褐色,到了成螨阶段变成黑褐色。麦圆蜘蛛,晴天上午9点之前、下午4点之后多在麦株上活动,其余时间,大多躲藏在麦根部和土缝中,很难看到。
部分没有进行药剂拌种白籽下田的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蚜虫、地下害虫发生较重,也是导致小麦叶片发黄的重要因素。根据了解,有些拌了种,但药剂选得不对,也有是种衣剂本身质量问题,拌了效果不好。
二、小麦发黄的补救措施
只要能准确分析判断小麦发黄的原因,积极采取对路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减轻伤害造成损失的。
(一)小麦受冻害、药害和渍害发黄。
年后补救,采取的补救措施如下:
1、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主茎和大分蘖已冻死的麦田,到小麦返青拔节期结合浇水施拔节肥,施尿素10-15公斤/亩。
2、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补救施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3、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内消耗的养分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
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按照麦苗的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叶面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争取把冻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小麦当年产量。
(二)脱肥发黄。可以适当追施返青分蘖肥,一般趁小雨天气,每亩地追施尿素5-7.5公斤。
(三)因病虫为害导致的小麦发黄。要对症进行防治。
如果麦蜘蛛发生量较大、小麦发黄比较明显,可以选用阿维·哒螨灵、丁氟螨酯、联苯肼酯等进行防治,要想使小麦恢复得快一些,可以配合优质叶面肥、芸苔素内酯进行叶面喷雾。
防治纹枯病,可选用24%噻呋酰胺、18%噻呋·嘧苷素、14%井冈A·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32.5%苯甲·嘧菌酯、23%醚菌·氟环唑等药剂。:
小麦纹枯病;危害根系和茎秆,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而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每亩可用12.5%禾果利20克,或20%井岗霉素50克对水50公斤进行茎基喷雾防治。
文章来源:芒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