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萘菌胺属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同时也是新一代的SDHI类杀菌剂,其具有广谱、高效、持效的优异特点,以保护作用为主,兼有治疗活性,并提供增产功能。
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菌高效,尤其对壳针孢属真菌防效优异。主要用于谷物、油菜、果树、蔬菜等。有效防治谷物白粉病、眼斑病,小麦叶斑病、褐锈病、条锈病,大麦网斑病、云纹病、锈腐病、叶斑病等;
作用机理及应用
吡唑萘菌胺为病原菌呼吸作用抑制剂,通过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泛醌还原酶)上的三羧酸循环,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
吡唑萘菌胺结构式
相比于其他SDHI类杀菌剂,吡唑萘菌胺因其独特的双环结构[吡唑环、苯并桥环(或苯并降冰片烯环)],赋予该产品较为广泛的杀菌谱和良好的亲脂性,可以很好地与作物蜡质层及真菌作用位点相结合,实现优异的耐雨水冲刷、预防杀菌活性以及较长的持效作用;其在叶片内还可以跨层传导。
吡唑萘菌胺广谱、高效,以保护作用为主,兼有治疗活性,并提供增产功能。主要用于谷物、油菜、果树(梨果、香蕉等)、蔬菜、马铃薯、芸苔、葫芦、观赏植物等,防治许多真菌病害,如小麦叶斑病、褐锈病、条锈病,大麦网斑病、云纹病、锈腐病、柱隔孢叶斑病,梨果黑星病、白粉病,蔬菜白粉病、叶斑病、锈病,油菜菌核病、黑茎病,香蕉黑条叶斑病等。
小麦锈病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吡唑萘菌胺亦为呼吸作用抑制剂,但其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性品系病菌高效,尤其对壳针孢属真菌防效优异。该产品对小麦锈病和大麦锈腐病的防效均优于氟环唑,田间施药7周后仍表现出明显效果,其保护期要比三唑类杀菌剂长2周左右。
登记状况
经农药信息网查询,目前吡唑萘菌胺在国内有6个登记证件,其中包括两个原药和4个复配制剂。
专利情况
PCT专利:WO,申请于年10月14日,年10月1日到期。
欧洲专利:EP,申请于年10月14日,年10月1日到期。
美国专利:US,申请于年10月14日,年10月14日到期。
中国专利:CNC(ZL80101626.1),申请于年10月14日,年10月1日到期;发明名称:杂环甲酰胺衍生物。
由此可知,在中国的专利刚刚过期。
市场前景
吡唑萘菌胺分子中独特的双环结构有力地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强化了其与叶片蜡质层及靶标位点的结合力,提高了产品耐雨水冲刷和杀菌活性。
吡唑萘菌胺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化合物专利已经到期,现在也成为了许多产品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