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饥”和“饿”区别大了,搞懂其中道理就入了中医的门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民风、习俗、语言都不尽相同,比如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南北差异非常明显,在这么大的文化习俗的差别下,中国依然能保持三千年的大一统和多民族的团结融洽,汉字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作为沟通、教育、政令的统一载体,在工具意义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当然,如果汉字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甚至超过工具的价值。中国文化载体:汉字的双重价值汉字的发明绝对可以列为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先民们根据象形、会意、指事的功能高度抽象出了一套体系严密的汉字系统。如果说书法是汉字形式文化的展现,那么中医则将汉字在内涵文化的挖掘上推向极致。书法是字形的艺术,中医中的汉字则是将汉字做辨析指义,字以载道,更体现出汉字精准又高度抽象现实的意义,这种意义又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让大家见其字明其义,好比一套用符号构成的密码体系,这套密码对应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只要学会汉字,就掌握了打开文化宝库的密钥。汉字的内涵究竟有多大呢?以日常最不常见的一个词语“饥饿”来说明。饥饿是人的本能,两三岁的小孩子可以和妈妈说“我饿了”,传递信息,但是看似人们日常已经烂熟的“饥饿”,这两个汉字的区别可是大了去了。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有句俗语叫做“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在这句话中,明显是将“饥”和“饿”做了区分。按照常识,难道这两个汉字的意思不都是指代肚子饿吗?那么老话要说宁可饥一个月,不要饿十天呢?难道“饥”和“饿”不都是表达一个意思吗?其实这句俗语来自于《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明从古至今,“饥”和“饿”的意思都是做了区别的,在比如《韩非子·饰邪》也有“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更是将“饥”和“饿”放在了含义对立的层面。电影中的饥馑饥”和“饿”两者的区别首先,“饥”这个汉字在百度百科的解释很无厘头,直接给了个“饿”的解释,那么百度饿的话,解释就是“和饱相对应”。其实,“饥”源于“饑”,在《墨子·七患》上有句话“五谷不熟谓之饑”,《说文解字》也是这样解释“饑”。五谷大家应该知道,包括小米、大米小麦、高粱、大豆,是古代中国人主要的食物。这些食物如果不熟,欠收就是饥,所以有饥荒、饥馑这两个词语,都是说五谷收成不好带来的灾难。《诗·陈风·衡门》注:饥者,不足于食也。,说白了,饥的意思就是食物不够。那么“饿”呢?先看这个字的字形,左边一个“欠”,右边一个“我”,这个字也是食物不够的意思,但是这个不够是“我”觉得不够,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觉,想吃东西,就算很饱了也是想吃,比如现在很多人压力大,就用吃东西来对抗,伤心的时候也吃东西,其实肚子不饿,是心里空,引申出来,饿还用来描述好奇心、欲望,饿得太狠,心火容易旺盛。白鹿原中田小娥的“饥”和黑娃的“饿”因为两个字的意义差别,所以在中医上辩证地讲“饥伤身”、“饿伤心”。回到前文的俗话“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这句话就是老祖宗教育我们一个朴素的做人道理:宁可物质上吃不饱,不要心理上有太多煎熬。做人要清心寡欲,才是长寿之道。辨析汉字源流,知道文化去来中国很多词语或者汉字因为不明就里,不知所以然,所以习惯用“互义”的手法来糊弄过去,“饥者饿也,饿者饥也”,颠来倒去,不能明白实际的意义,文化不做辨析,文化的流传必将衰弱。繁体字的简化是字形上的衰弱,字义的模糊是内涵的衰弱。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珍重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研究汉字的本源,了解文化的去来,这样才能做到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