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进行年度经济数据例行发布,我们邀请到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先生。
下面,首先请康义先生作介绍。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
谢谢主持人。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交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首先,我介绍一下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然后再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一、全年粮食增产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加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万吨,增长1.0%;早稻产量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万吨,增长0.4%。分品种看,稻谷产量万吨,下降2.0%;小麦产量万吨,增长0.6%;玉米产量万吨,增长1.7%;大豆产量万吨,增长23.7%。油料产量万吨,增长1.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万吨,增长2.6%。牛奶产量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万吨,增长1.4%。年末生猪存栏46万头,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万头,增长4.3%。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0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同比下降3.6%。
三、服务业保持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8.3%、8.1%。
四、市场销售规模基本稳定,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与上年持平。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亿元,下降6.3%。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亿元,下降2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7.3%、5.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亿元,增长10.5%;进口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1.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亿元,下降0.5%;进口亿元,增长2.2%。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6.8%,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8%,鲜果价格上涨12.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1%;12月份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超额完成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万人,增长0.1%。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元,比上年增长4.1%。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中间偏下收入组元,中间收入组元,中间偏上收入组元,高收入组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万人,女性人口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69(以女性为)。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万人,减少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寿小丽:
谢谢康义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年我国经济运行受到国际形势、国内疫情、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如何评价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表现?年GDP超过了万亿元,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谢谢。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盘点过去的一年,确实非常重要。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持续演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来看,表现如下。
一是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达到万亿元,这是继年、年连续突破万亿元、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然,也意味着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地接续奋斗,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目前只有1.27万美元,要达到这个中期目标,还要增长翻一番多,万亿还只是我们前进当中的一个小台阶。
二是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下滑,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刚才给大家通报了去年我国GDP增长3%,这个3%相比较国际主要经济体,也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现在德国已经公布了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预测,美国、日本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在这么多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GDP3%的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另外,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超额完成了万的预期目标。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上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全年上涨2%。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收支持续改善,全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35.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夯实。农业增产丰收,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达到13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工业“压舱石”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4.2万公里,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四是内需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达到了12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年末,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到了1.69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六是高水平的开放扎实推进。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增长动能趋缓的背景下,我们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稳生产稳订单拓市场,外贸外资较快增长。货物贸易总额再创新高。年货物贸易总额突破了40万亿,达到了42.1万亿,比上年增长7.7%。服务贸易较快增长。1-11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吸引外资逆势增长。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1-11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经超过年全年,也创了历史新高。
七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强化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砥砺前行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劲和旺盛的活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在复杂演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在趋缓,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也还比较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群众在就业方面困难还不少,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谢谢。
日本共同社记者:
对年经济目标、经济前景的展望是怎样的?中国结束了清零政策,开放了经济,开始复工复产,这方面的效果如何?
康义:
谢谢你的提问。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陷入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条件也可以支撑。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年中国经济目标是会整体好转的。我们分析年的情况,有这样一些优势条件:
第一,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最好的国家之一,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面对国际供给体系波动,我们强化了粮食、能源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我国有14多亿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
第三,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这些都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五,宏观调控经验丰富。特别是当前物价总体处在稳定的、可控的状态,为我们多方面储备使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较好的空间。
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状态,我相信记者朋友们都感受到了,像北京,现在出行交通拥堵已经出现,国内航班已经恢复到年的八成以上。生活秩序恢复,都将给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谢谢。
路透社记者:
数字显示,去年全社会零售总额下降了0.2%,12月当月下降1.8%。想问一下,今年会有哪些有效措施来提振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另外,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怎么样的?谢谢。
康义:
谢谢。大家对消费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