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很多人必须要吃发粑,没有吃粽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https://m.39.net/pf/a_4793220.html

在中原大地上,有很多地方的人群家族,有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没有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的习俗,却有放纸鸢、吃发粑来庆祝夏粮丰收的习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炎黄子孙怎么不一样呢?学过历史的人知道,在古代东周列国时期,即战国时期,在公元前~公元前年间,中华大地上诸侯争霸,出现了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楚国的屈原大夫,被奸臣所害,被流放长江之南汩罗江一带,因忧国忧民之心,报国无门,投江自尽。后来楚国的臣民发现他的离世,楚国逐渐走向衰弱和亡国,才开始怀念屈原,悼念屈原。所以,后来楚国臣民开始在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那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划龙舟、吃粽子来悼念这位爱国爱民的楚国大臣屈原。

在那个时候,端午节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都已经形成了传统的民间重要的节日,除楚国以外,在战国时期,所有的人都要过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但不是像南方楚国那样,以纪念屈原为主旋律的端午节,而是以庆祝夏季小麦等夏粮丰收为主旋律的端午节。过去那个时期的农耕时代,都是传统的人工耕种土地,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小麦成熟了,雨水又多,必须抓紧时间,抢收小麦,害怕遇雨发芽腐烂,因此必须抓紧中午时间,太阳强烈,小麦干燥快,非常适合农民抢收夏粮。那么到了中午,忙碌了一上午,必须抓紧时间收割小麦,根本没有时间吃午饭,因此,家里的姑娘小孩不能下地收割小麦的人,就把早就准备好的用小麦面粉,通过发酵做成的“发粑”,端到父母收割小麦的田间地头来吃,节省宝贵的收割时间。后来,就形成了“端午节”,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上,人们就开始习惯过端午节,吃“发粑”来庆祝小麦丰收,表达农民喜悦的心情。这种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在战国时期,同时也包括了楚国在内。只不过楚国人添加了纪念屈原的文化因素在内,使楚国人的端午节更加丰富多彩,节日内容非常多,增添了节日的氛围。那个时期以来,而在中华大地上,除了楚国人以外,端午节那天是没有划龙舟、吃粽子的文化习俗,而是以中午吃发粑,傍晚一家老小一起放纸鸢,释放一天收割小麦的劳动和对小麦丰收的喜悦心情。所以,在我国北方地区,有非常多的人过端午节,有吃发粑,放纸鸢的传统文化习惯,没有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文化习俗。

后来由于春秋战国的覆灭,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以及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也有人过上楚国人的端午节了,也开始划龙舟吃粽子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