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有灵魂。
在西藏大大小小的节日中,道具的重要性体现得尤为明显。西藏节日中的每一件器物,都有典故可以讲,在他们繁复鲜艳的外表背后,是更为精彩的故事。
图/丰收
“
”
白熔、色康两个村,每家每户必须选出一人参加望果节。
图/盛装出席
参加望果节的人全都是节日盛装:女主人们一般会选择黑灰色的氆氇,而男主人们会定制一身洁白的氆氇。
在藏族服饰里,氆氇是最为隆重的服饰之一,价格不菲,随口一问,藏族阿佳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贵,也就五六千。”只剩我们咋舌。
图/整理头饰
比起阿佳身上其他的首饰,氆氇确实不算贵。每一个阿佳胸前都戴有圆形的项链——“嘎乌”,上面大多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
这都是家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贝,若说阿佳们把家里最贵的都穿戴在了身上,也不算夸张。但在她们看来,“嘎乌”的价值并不只是宝石的昂贵,更是从祖辈、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祝福。
图/看看自己的庄稼
在望果节的队伍里,最为显眼的是“公主”:头戴“巴珠”、身穿玫红色藏袍,她这一身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的情感价值已经远远大于这身藏袍本身的价值。
最贵的无非就是人情、文化,参加望果节的每一个人把这最贵的“穿”在了身上,代代相传。
“
”
望果节的队伍在田间地头如此显眼,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拉桑达觉的。
3到5米的竹竿“身披”羊毛与彩色装饰,顶部是铁质的图腾花纹,并插上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这一个被寄托了“五谷丰登”的大型道具,被身强力壮的男子扛着走过田野,甚是威风。
图/中途休息
整个拉桑达觉的竹竿与装饰物重量约有几公斤,扛着走过泥泞的田间,着实不轻松,这也许是对辛苦劳动的一种致敬。
拉桑达觉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具之一,代代相传,每年望果节的时候才会拿出来,有些“拉桑达觉”上的铁质图纹都已生锈,但羊毛编成的辫子、顶部插上的五谷,每年都要精心准备,哪家为望果节准备得用心,从拉桑达觉上就能一眼看出。
图/举重若轻
“
”
男人们在望果节中手持“拉桑达觉”,美丽阿佳们手中拿着的,则叫“达打”。
“达打”上面缠绕着五彩的哈达,挂满了青稞、小麦、油菜、豌豆和大豆,还有竹箭、贝壳,预示着今年能农业丰收,颗粒归仓。
图/达打
现场一位阿佳向我们介绍了达打的使用:“达打”也是一年一年传下来的,上面的青稞等五谷每年都要换。
在还没有“望果”时,就去田里象征性地摘一点五谷放在达打上面。结束望果之后会把羊毛塞在竹子里面,挂在屋里,明年又把它拿出来,按照同样的程序过一次望果。
图/硕果累累
“达打”是藏族人在很多喜庆的场合里的吉祥物:结婚、藏历新年、望果节、开耕节等这些场合都能用到“达打”,寓意幸福美满。
“
“
还有些看似“奇怪”的规矩,让充满仪式感的望果节有了一些可爱的细节,比如一直走在队伍前面的桑烟罐。
这个敦敦厚厚的桑烟罐一般是由村中有名望、经验丰富的老农背着走在队伍最前,一路煨桑,让桑烟笼罩着整个队伍。
图/桑烟罐
背桑烟罐的难度不大,最重要的是桑烟罐不能被打翻,一路平平顺顺才能预示着一年的风调雨顺。
所以,挑选这位背桑烟罐的人选尤为重要。“喝酒的人不能背。”今年背桑烟罐的老农解释,因为喝酒的人步伐不稳,而绝对不能被打翻的桑烟罐可不能交给“不靠谱”的人。在泥泞的田间,保证桑烟罐不打翻,也确实不易。
”
”
早间一阵低沉的“呜呜”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与所有的藏族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声音的源头,是一只海螺。
图/古董级海螺
西藏深处内陆,隔海很远,海螺是一个“稀罕物”。望果节上吹响的这只海螺,也是村中代代相传下来的“宝物”,吹响海螺似乎是与大海的一次沟通:大海掌握着陆地的风雨雷电,吹响海螺,预示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没有暴雨冰雹等天气灾害。
图/绵绵小雨润田地
吹海螺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有充足的肺活量也要有技巧,年轻人在休息时把“吹海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竞技,谁吹得更响,总能引起一阵欢呼,更被开玩笑说“你家的田一定风调雨顺”。
在现场,所有人都愿意与我们分享每个细节中的美好愿望,凝结成了望果节全部的希望与喜悦,承载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和他们对这一片土地、对下一代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