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果报应孩子刚出生,胎粪就有大量微塑料 [复制链接]

1#

微塑料污染最终循环反噬人类了。

最近,纽约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新生儿的胎粪里和婴幼儿的粪便里存在大量的微塑料。其中,婴儿粪便中微塑料的数量是成人的10-20倍。

早在年欧洲肠胃病学会上,就有研究人员称,在芬兰、日本等国家的8位参与者的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

这两项研究都表明,微塑料已经进入到全人类的身体中。

这对人类来说,真的不是好消息。细胞和多种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微塑料暴露可能导致其患各种疾病。

微塑料已无处不在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体积很小,肉眼难以辨别。

现在,微塑料已遍布整个自然循环中,海洋中、土壤中、空气中……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科考队在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这说明微塑料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而无处不在的微塑料污染,也早已通过食物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途径全面入侵人体。其中,食物摄入是最主要途径。

生活用品摄入:如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纸杯,印度研究团队发表在《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危险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纸杯中装上热饮,在15分钟内会向饮料中释放大约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微粒。

无处不在的奶茶、咖啡、豆浆、外卖……你每喝一杯热饮,就可能吞掉成千上万个微塑料颗粒。

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塑料包装食品、瓶装水、饮料等等……都会造成一定量的微塑料摄入。

食物链摄入:据估计,全球至少25万吨的塑料浮在海洋中,长年累月的阳光辐照和海水浸泡下,这些垃圾会降解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掉、吸收→端上餐桌→进入人体。

除了海鲜之外,我们吃的果蔬肉制品,同样可能存在微塑料。《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莴苣和小麦作物根部的裂缝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后传播到可食用部分。

呼吸吸入: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斥着微塑料。在法国巴黎拥挤的市区内,研究人员发现微塑料纤维的室内浓度范围是1~60根纤维/立方米,而室外浓度范围是0.3~1.5根纤维/立方米。

皮肤接触:

我们的生活几乎被塑料包围,甚至我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坐的沙发……可能都含有聚酯纤维成分(也是属于塑料里的一种),这些塑料成分最终都被我们或多或少的吃进嘴巴里,吸进鼻腔里。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最终要为自己大肆破坏和污染的环境买单。

那这些广泛而复杂的微塑料摄入,对人体到底有啥危害?随着研究者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却发现问题远远没有想象地那么简单。

微塑料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无害论”一派认为,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会通过粪便排出,所以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此外,他们还认为:离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

“有害论”一派则认为,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存留,长期积累,就可能造成危害。

这是因为塑料本身是由多种化学物质制成的,可以在人体内干扰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人体健康。这点可从多项动物实验中略窥一二:

年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一项以淡水浮游动物水蚤为模型的研究发现,接触微塑料会让水蚤繁殖更少,而连续几代接触微塑料,可能会导致种群灭绝。

年瑞典一项研究表明,高剂量的微塑料(聚苯乙烯型)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导致日本青鳉鱼的肝脏损伤。

……

同时,塑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能成为有毒物质、细菌、真菌的载体,并将它们带入人体:有一项研究显示,1克微塑料中含有污染物可高达纳克,这些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性和疏水性特点的有毒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尤其是纳米塑料颗粒)可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身体可能有害。对注射了微塑料的地鼠的研究表明,这些微粒可以导致血栓。

在年某项怀孕大鼠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孕鼠吸入的纳米塑料颗粒可在其胎儿的肝脏、肺、心脏、肾脏和大脑中检测到。

但由于微塑料在人体上的危害实验研究并不多,其对人体的入侵程度及危害还存在巨大的知识空白,我们对人体暴露水平、慢性毒性效应浓度及微塑料诱发效应的潜在毒理学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各种动物实验结果,都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

那就是,避免使用和食用含有大量微塑料的产品,比如少点外卖、少喝奶茶、少用一次性水杯、少喝茶包……

同时,更要力所能及地展开环保行动,比如少用塑料袋、不乱丢塑料垃圾、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

为了我们的健康和共同居住的环境,所有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