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过量喷施戊唑醇防病,结果造成颗粒无收 [复制链接]

1#

小麦绝产或者减产,与使用戊唑醇防病有关,听起来非常骇人听闻,不可思议。有人会说,每年都使用戊唑醇,怎么产量非常高呢?从来没有听说有这种作用,大家有所不知。今年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任城镇大寨村,就有一块2.3亩地的小麦田,看起来生长状态非常良好,丰收在望,非常喜人。小麦穗籽粒非常饱满,像吃饱的牲畜肚子一样喜人,却生长出来的全是麦草,只有麦穗没有籽粒,非常让人不可思议。原来这家主人,为了节省时间,减轻病害,大剂量使用戊唑醇来防小麦粉锈病和白粉病,结果造成2.3亩小麦地,颗粒无收,事情使主人非常悲催后悔。

戊唑醇确实是一般防治小麦病害的优质广谱杀菌剂,用量少效果大,防病治病效果非常理想,经济实惠。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必需要谨慎,要把控好配制浓度。为什么戊唑醇有这么大的威力呢?戊唑醇属于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它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能够抑制病原菌,菌丝伸长,阻止已发芽的病菌孢子侵入作物组织。戊唑醇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尤其是对担孢子菌纲和自然菌纲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的白粉病,各种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全蚀病,小麦星黑穗病,水稻的文枯病,稻曲病等等病害有铲除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使用戊唑醇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该杀菌剂的推荐剂量用药,绝对不能随意增大用量。在推荐用量下用药,对环境和作物是非常安全的。一般情况下,戊唑醇单剂使用,防止小麦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25%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兑水40~50千克叶面均匀喷雾。为了防治小麦各种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5%可湿性粉剂,25~35毫克/亩,兑水40~50千克叶面均匀喷雾。若是使用戊唑醇剂量严重过大,甾醇脱甲基化抑制作用强大,破坏和阻止小麦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小麦籽粒授粉困难,授粉后的籽粒不能灌浆,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阻止籽粒组织的形成,便产生无籽粒麦穗。

如果戊唑醇超剂量使用,就会产生药害,茎杆上的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停止向籽粒传输运送,严重影响灌浆和结实,使正在形成的籽粒得不到营养物质,极容易出现小麦穗没有籽粒或者半籽粒现象。这个时候,小麦灌浆的通道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或者抑制以后,营养成分积聚到小麦秸秆和叶片上,使茎杆变得非常粗壮,叶片的叶绿素大增,小麦田非常浓绿,形成独居别样的极其良好生长态势,麦田比四邻地块绿得很,非常喜人。这就是小麦受到戊唑醇的严重药害的表现状态。这个时候的紧急解决办法是,在小麦扬花期,使用0.02~0.04毫升/升芸苔素内脂另加0.01~0.02毫克/升赤霉素,叶面喷雾,来调节小麦生理状态,恢复小麦穗籽粒的正常发育,促进籽粒胚胎的形成,增强籽粒营养积累储存,做籽粒正常灌浆,形成正常的籽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