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白粉病怎么识别了解发病规律,综合措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作原因主要有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886.html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今天专门就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特征和防治方法分享一下自己多年的亲自实践心得,希望能够帮到您。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病,危害小麦地上部分,最主要表现在叶片、叶鞘、茎杆部位,发生严重的时候也会在穗部的表面,包括小穗的颖壳和麦芒。病斑一般先出现在叶片正面,以后会出现在叶背,后来才发展到叶鞘、茎杆和穗部。白粉病首先出现在小麦中下部叶片,然后向上传染,最后危害旗叶。所以,中下部叶片发生最重。发生最严重时,整个穗部覆盖一层白霉层。

小麦白粉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植株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白色粉状霉层。在田间,最早能够看到苗期叶片出现非常小的小白点,如果条件适宜,病部短期内就会快速扩大,形成大的白色霉层,最后各个病斑相互融合,产生圆形和不规则的大斑霉斑,严重时,可以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厚度可以达到0.2厘米厚。霉层上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白粉(分生孢子),稍有外力作用,就会散发,形成再次浸染过程。小麦后期后期,霉层颜色逐步加深,有白色转变为灰白色、灰色和浅褐色等,病斑上分散着针头大小的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的叶片及其周围颜色变浅,最终导致叶片变黄、卷曲、枯死。

发病较早的地块,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小麦长不高,不能正常抽穗,或者花芽分化不良,不结实,或者结实很少,且瘪粒多。叶鞘和茎杆感病,说明病害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会造成茎杆软弱,非常容易倒伏。花期穗部感病,不能正常开花授粉,经常造成空壳。

白粉病经常造成毁灭性的减产,想要有效地预防小麦白粉病,就有必要知道白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有效地改变基础环境和制造不适合病菌发生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才能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再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统一防治,才能大规模防治白粉病,保证小麦产量高产稳产。

●小麦白粉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在北方冬小麦区域,上一季小麦收获以后,闭囊壳在残留在土壤等地的小麦病残体越夏,或者以菌丝体方式在野外自生麦苗上越夏。小麦播种以后,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风雨的作用下传染,初次浸染小麦幼苗。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被感染的麦苗上越冬。春季小麦返青以后,白粉病菌丝再次浸染,开始表现出症状。而在春小麦区,浸染源则主要是冬小麦。春季小麦发病,出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就可以借助气流反复浸染周围的麦苗,导致病情蔓延。就单个植株而言,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随着拔节期的到来,逐渐蔓延到旗叶、叶背、叶鞘和茎杆,最终到达穗部,完成所有的浸染过程。我们看到的病斑上面的黑色小点就是闭囊壳,它在干燥的环境下越夏,就是下一季小麦白粉病的浸染源。

温度对于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小麦白粉菌在温度0~18℃都可以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在田间发病适宜温度为15°C-20°C,10°C以下和25°C以上,不利于病害流行。通常情况下,在适应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较低的时候发病慢,传播的也慢,温度较高的时候,发病迅速。早春低温,小麦白粉病潜伏期越长,发病时间越迟,随着温度上升,病害开始流行。有实验证明,气温在6°C-10℃时为12-14d;在12°C-18°C时为4-5d;21°C-24°C时只需3d。

湿度对于小麦白粉病的影响湿度对于白粉病影响很大。白粉病在相对湿度0~%期间分生孢子都可以萌发和浸染小麦植株。在大田生育期,高温作用下,湿度过高或者湿度过低,而且交替出现,小麦白粉病最容易流行,造成大的危害。实践证明,小麦拔节期以后,相对湿度越大,白粉病发生越严重。

品种差异性

根据实践证明,小麦品种之间对于白粉病抗病性差异明显,但是高抗品种极少,所以,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病害。及时培育出即抗病又高产的品种,是当前农业专家的重要课题。目前,只能选择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作为栽培品种。

管理不当引起的小麦白粉病

◆播种密度过大◆播期过早◆偏施氮肥◆都会造成田间密度太大,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过大,白粉病发生严重。如果施肥量不足,小麦生长较差,土壤过分干旱的地块也会发病。病残体过多,自生麦苗太多,病原基数大,是发生病害的重要因素。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具体的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部门专家。有些农资部门说法不可信,我已经领教过,因为他们并没有参与品种实验,也可能唯利是图。

●消灭自生麦苗。依照个人之见,最好及早消灭自生麦苗,会阻断一部分病源。如果迟了,自生麦苗上面的病菌依然可以浸染秋播小麦。

●消灭病残体。病残体可以在麦田,也可以是遗留在收获途中的路边,最多的应该是粪肥当中。秸秆还田的要尽可能地铡碎,在小麦播种以前腐烂完全。遗留在田间的麦秸可以通过玉米地中耕除草腐烂。土杂粪、圈肥、沤肥等尽可能地腐熟再作为小麦农家肥。必要时,可以参入一定数量的尿素,可以快速腐熟农家肥。

●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小麦播种期明显偏迟,可以依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在平均气温16~18℃阶段播种,防止旺长和分蘖过多。小麦播种量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整地质量等决定,切不可盲目增加播种量。

●化学防治。小麦白粉病病株达到15%或病叶率超过5%就需要进行药剂防治。在商洛市,每年的抽穗期至扬花期以前,是小麦白粉病开始发生流行的阶段,并且通常和小麦条锈病混合感染,为了增加千粒重,保持叶片有效地光合作用,采取一喷三防的模式防治病虫害,选用的药剂基本上都是三唑酮,配合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和补充营养的磷酸二氢钾,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具体配比比例是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20%三唑酮40~50毫升+98%磷酸二氢钾~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

使用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喷药时间以早晨露水干了以后开始。2.药剂选择。根据当地植保部门进行的实验结果用药,防止使用病虫害对农药种类产生抗性而影响效果。3.先用小的容器将药液充分融化以后,在倒入药桶,药桶里面先倒入三分之一的清水,防止融化不充分和药液进入喷头,产生烧苗。4.用药安全。施工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个人操作禁止皮肤外露,进行酒后操作,禁止喷药过程中吸烟,喷药结束后洗手,洗净药桶等。5.病害严重时,间隔7条再次用药。施药后6小时下雨,再次喷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