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年冬至年春,由于干旱,我的家乡河南出现了粮食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丘吉尔遇冷。——刘震云
接到女儿递过来的食物,主人范殿元脸上满是复杂,有除夕卖女儿的愧疚和屈辱,有终于得到食物的渴望,迫不及待。他愧对祖先,却不得不在饥饿面前放下作为富人的自尊。曾经的骄傲在这一刻完全彻底地倒在了地上,家族的荣耀一同破灭。
这是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一幕,低沉冷峻的色彩,瘦削干枯的张张面孔,将饥荒做了一次展现。但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如何完整展现河南饥荒?
年,冬至日,年春,中国还在战乱中,中国河南发生了大饥荒。土地的干旱和战争环境的恶劣导致粮食生产困难,人们难以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寻找食物,有的人不得不远走他乡,有的人以猫肉为食,还有的人在求生的欲望中,在家庭尊严和人类道德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将孩子卖掉或抛弃。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性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欲望,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的人无法真正理解饥饿时的无望和麻木。当饥饿将身体折磨成畸形的形态,当饥饿占据了整个大脑,所有的情感都逐渐变得麻木,所有的道德在基本的温饱问题面前都变得脆弱。当生命危在旦夕,为了生存,一切秩序、一切原则都变得脆弱,可以丢弃。
太多的父母会狠心抛弃自己的孩子,只为少一张嘴与自己争食;也有太多的父母为了获得一些食物和生存的钱而出卖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父母因为自己过不下去,会把孩子留在世上而死去,只愿孩子有福。
干涸的土地上到处是被遗弃的孩子,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对食物的渴望。本该对世界充满纯真和好奇的时候,却要直面死亡。没有父母精心的庇护,没有基本的食物填饱他们的肚子,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安全居住的住所。
小人物,尚不健全的知识无法支撑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路上有孩子迈着小而又小的步子,漫无目的地走着,却换来了一种生活;也有孩子执着地守候在路边,单纯地相信父母总会来接他们回家,但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要回家?
脸色黝黑、衣衫褴褛、被遗弃的孩子们用他们最虚弱的身体为饥荒做出了最令人心碎的贡献。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对他们来说,活着都成了一种奢侈,谈何未来?有什么希望?
小小年纪就要面对基本生活问题无法满足的艰难困苦,甚至要面对冷漠、遗弃所体现的人性缺失。两三岁的孩子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不知道战争的影响,不知道*府的不作为,只知道饿着肚子,只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不见了,
在饥荒的年代,人们多是漂泊的人,即使最终经受不住饥饿的蚕食,寻求解放,也只能是两三黄土,随意掩埋,然后不求什么死也要死得体面,人骨子里的骄傲和尊严在最基本的欲望面前弯下了腰。
多行文字无法描述灾荒时期的悲痛与压抑,一部电影也无法全面展现灾荒时代的痛苦与绝望,真实的情况总是更加悲惨和令人心碎。
极端高温和持续少雨天气使河南难以培育出充足的粮食。粮食短缺,通货膨胀,普通百姓难以购买从省外进口的粮食,灾民生存更加艰难。
为了维持驻豫士兵的粮食供应,*府强行征粮,使灾情进一步恶化。*府仍专注于战争,救援力度远远不够。中央只把税收降到万袋,每袋相当于公斤左右的小麦,这种救灾工作赶不上灾情的蔓延,很难真正救民。
*府忙于斗争,却忘记了人民是立国之本。高级将领们忙着指点江山,而忽略了民不聊生,国家内*尚且难保。人民成了*府眼中的蝼蚁,成了大局面前可以抛弃的东西。为了*府的尊严,*府甚至不愿承认饥荒造成了重大伤亡,这是时代的悲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民是国家的固本之源,一个国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而人民也要以食为天,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首先要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温饱问题。面对灾荒,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救助民众,救民于水火,从而最终实现一个国家的大义。
所有的规则和秩序在生命危机的时刻都可能变得脆弱,当一个国家人民的温饱都成了问题,这个国家必然会变得动荡不安。背弃道义,烧杀掠夺必然更加频繁地发生,外患未解,内忧又生,悲歌不仅在民间,也在一个国家中奏响。
年底,老东家好不容易逃出河南,却憋死了唯一的亲人,唯一的命根子,孤身一人。可怜凄凉,寂寞归家去,却不做怪魂,死得离家乡更近,也算断了根。但在回去的旅途中,老东家遇到了一个失去父亲母亲的小女孩,于是带着她一起,两个人结伴而行,消失在夜色中。在影片的结尾,稍作处理,以两位同伴为时代挽歌,然后画上了一个较为温馨的结局。
一老一少,动荡的年代,还有人陪,也算不寂寞了。但在真实的河南饥荒中,怎么会有艺术的暖化处理手段,更多上演的只是一堆彻头彻尾的悲剧。打磨不了过去的悲剧,如今却不再是时代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