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服务+奉献
让孝直成为青年人为之奋斗的聚集地
孝直,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文明发展的祥和之地。今天,在乡村振兴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孝直更是以时不我待、勇于创新的姿态,不拘一格汇聚能工巧匠,让这片热土成为有志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玫好平阴#
肥水沃土让青年人在创业实践中大有作为
他扎根农村大舞台,专注于科技研发,先后培育出小麦、玉米等优良新品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孝直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就是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东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延福。
刘延福,年2月出生,山东历城区人,年,注册成立山东东润种业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早熟机收玉米品种筛选”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优质专用小麦的抗性品质适应性试验”等省部级重点课题。并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清照17(鲁审麦)、玉米新品种济农(鲁审玉),成为优质、早熟机收良种的佼佼者。年,他从省城步入了孝直,成立东润种业有限公司。
“年,孝直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兴,正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我立马把精力转向田园,来到孝直这个拥有大量肥水沃土,能够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刘延福说。
刘延福能够选择孝直,主要在于孝直镇有他需要的“土壤”。前些年,孝直镇大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旧村复垦、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土地面临流转。同时,富翔、海升、伊利等农业企业的落地生根,让孝直及外地青年人垂涎三尺。广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壤加上镇*委*府的靠前服务,让各路青年纷至沓来,他们上项目、办农场、成立合作社等等,让孝直农业锦上添花、蓬勃发展。
刘延福来到孝直镇,孝直镇*委、*府及付庄村从项目规划、占地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全方位跟踪服务。刘延福放开手脚、大展其能,成立了平阴县孝直镇东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优质小麦的种植亩,与30个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种植面积亩,实行种苗供应、机耕机收、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田间管理“五统一”的种植模式,农村生产集约化收益明显。
探索实践让青年人在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现在,村干部年龄偏大,我在参加村里的‘微夜校’时,看到一村书记焦急地找人帮助弄学习强国时,就想成为成为一名奋战的一线的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帮助和需求。”翔鸾村*委书记刘桂秀说。在市委组织部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中,刘桂秀如愿以偿考取了二虎庙村*支部书记助理一职。年4月参加翔鸾村村“两委”换届选举,通过自荐报名,当选为翔鸾村*委书记。
和刘桂秀一样,走上村干部岗位的还有硕士研究生郭晶。郭晶从山东煤炭技师学院担任电力系专业班主任岗位,回到家乡,在市级贫困村刘庄担任*支部书记后,深挖山区资源,创立了“喜当爹”品牌大馒头,借助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进行销售,还卖到了济南的商超,成为山村脱贫的一大支撑。
农村村干部年龄偏大,对当前某些工作、特别是新的时期一些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他们基本上“玩不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的进展。为此,孝直镇在农村干部选用上,充分借助组织部为返乡年轻人搭建的人才返乡平台,深入挖掘青年人、青年妇女的潜能,大胆起用青年力量,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做到村村都有青年人、村村都有女干部,让基层堡垒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像刘桂秀、郭晶这样样的青年人走上基层干部岗位,在孝直不乏其人,他们在农村舞台上找到了实展自己才能的用武之地,义无反顾地扎根山村僻壤,充实到基层*组织中,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行家里手”。
以德为人让青年人在奉献中升华追求梦想
这些有志青年来到孝直这片肥沃的土壤,大胆泼辣、干事创业,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群众一同分享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
刘延福在自己获得成功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用自己的亲力亲为来践行自身价值。他利用合作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对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训植保飞行员35人,参与综合防治人员累计余人,参与车辆台,防治面积余亩。疫情防控牵动着刘延福的心,除了主动和群众坚持值守外,第一时间联系,紧急调运0.5吨消毒液及紧缺的防护服送到孝直镇*府,解决了当地燃眉之急。为解决群众就业,他吸收多人进入公司。还每亩拿出20元用于增加集体收入,并带动30余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人均增收余元。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孝直镇在充分发挥青年人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以德为人,在奋斗中展示自己,在奉献中提升自己。基层*日、微*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出青年才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满腔热血。
郭晶到村任职一步一步用行动证明自己,她舍小家顾大家,把村民的大事小事全都放心上,老人生病住院,她便是村民的小司机跑前跑后。年逢雨季,村里多处生产路被冲毁,她就找人来修路,为村里节省了两万余元确保了村民正常秋收。为了让村民得到实惠,每次过节,她都为大爷大娘们精心准备礼物,还建起了出彩积分超市,通过她的宣传,爱心人士为小超市送来了四万余元的物资。晚上,郭晶又变身成了大娘们的广场舞老师,带着村民一起锻炼,成为小山村群众最信任的人。
还有韩敬武,回村开起了石磨面粉作坊,在“高价”回收脱贫群众小麦的同时,积极向镇脱贫超市捐献面粉,为全镇脱贫攻坚尽上自己的一份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