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及其周边。黄淮海平原又称为华北平原,最初形成于上古时期的河流泥沙堆积。这一地区主要是黄河流经携带泥沙而成,后、又有淮河、海河与滦河流经,这几支大河的冲积最终形成了当前我国第二大平原。
一、孑包粉与文献所显示的植被分布情况。许清海等学者对全新世早中期的河北平原进行分析,认为这两个阶段里该平原植被覆盖有所变迁,即从早全新世松、栋、榆、桦为主体的森林草原发展为中全新世新构成的森林。
具体来说,全新世中期,河北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还有相对少量的枫香、山毛棒等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植物种类出现。除河北平原外,黄润、朱诚等对安徽萧县进行抱粉分析发现,全新世中期这一地区的植被覆盖在两千年间有着一定变化,这主要源于当时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年,当地植被类型主要为较为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草原植被,其中草原覆盖率更高。而随着气候逐渐变冷,至年前,这一地区植被的主体类型则变迁为含有针叶林成分的落叶阔叶林。
齐乌云针对山东沐河上游和胶东进行了抱粉分析。首先对山东沐河上游地区的考察中,他分别对这一地区几个不同时期的样品和当时气候进行了分析,并得出这一地区不同时期虽有温度与湿度差异,但整体原始植被都以乔木为主。
其次,他以青岛胶州湾地区的植被为弛粉分析对象,总结出胶东地区在不同原始时期的气候条件及其森林类型,-aB.P与-aB.P,胶东地区植被都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但两个时段气候发生变化尤其是湿度产生差异,因此-aB.P时段内,这一地区的森林專多是以针叶树为主。
古代相关史料的描述也能够佐证这一地区在全新世中期的植被分布状况。如《诗经鲁颂闔宫》云:“徂来之松,新甫之柏。”“徂来”、“新甫”均为山名,在今泰安附近,说明当时山东一带山地覆有大量的针叶树种。
总体来看,全新世中期的华北平原进入全球气候最适宜期,整个华北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气温较今都要高出2°C左右,这也是我国气候带曾一度北移、东部地区的亚热带最北抵达过今京津一带的原因所在。这一变化对植被分布和类型的地带性属性产生了深刻影响。
华北平原在全新世中期的自然植被覆盖呈现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植物种属交叉并存的现象。华北平原北部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但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京津、冀中南地区,植被覆盖中开始出现亚热带植物,及至平原中南部则是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
二、喜暖植被分布北界的变化。秦至西汉这一段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表现在东部地区转向寒冷,这从小麦收获期的推迟可以看出来。首先,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小麦收获时节大约在四月间,西汉时期已延迟至夏至。
《淮南子天说训》记载:“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葬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所谓“阴生于午”,所指时间正是夏至。其次,这一时期初春气温的回升较现代低。从土壤解冻及初春耕作时间的相关记载来看,西汉时期华北地区春天土壤解冻比现在要推迟十天左右,可见其初春温度是较低的。
再次,西汉时期霜冻期也有提前,而冬季最低温度也比现在的低,这从淮河的冻结频次就可以看出。“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可见当时淮河结冻情形的频繁和严重。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气候的波动,对动植物的变迁影响极大,其中橘树与棕桐树分布的变化尤为明显。
柑橘为亚热带果树,其对温度反映极为敏感,所分布区域最冷月平均气温需在3°C以上。当极端最低气温达到-9°C及其以下时,柑橘将遭到毁灭性的冻害。由此可见,影响柑橘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冬季最低气温。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橘逾淮北而为枳”。说明春秋时期橘树分布北界在淮河流域。
再者,西汉时柑橘种植北界的南移与其时淮河经常性冻结的记载也相吻合。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黄淮海地区气温虽有所波动,但整体呈回暖趋势。东汉以后,气温有所降低,冷暖状况与今天相同。
⑶该时段气温的回暖,使橘树分布的北界有所北移,如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写有“樗枣若留,穰橙邓橘”气说明当时长江以北的南阳地区已有成熟的橘树繁育,这一现象与汉代气候的变化相合。
由于史料缺乏,未能得知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末柑橘分布的北界位于何处,但从该时段气候与今天相似的结论推断,橘树所处最北地区应与今天一致。
先秦两汉时期,棕桐的分布北界与今天差异极大。《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载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滤沱。其木多棕。”滋水在今河北行唐县境内,如此则战国时期棕梱木分布的北界巳达华北平原的中部太行山一带。但这一记载未可尽信。
首先,《中国植物志》记载:“今天棕梱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在长江以北虽可栽培,但冬季茎须裹草防寒。”据此可知,今天天然棕桐的分布北界应不会超过长江流域。今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为16-18°C,一月最低气温为4-6°C。
最耐寒的棕桐生长适宜的温度应不低于此温度气而今石家庄地区年均气温为15°C左右,一月平均气温约为-3°C。由于最低气温是限制棕桐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若先秦时期棕梱在今石家庄地区有所分布,当时该地的冬季最低平均气温应与今长江流域差别不大,即当地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7-9C左右。
而据满志敏的研究,中国东部的冬季升温在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可达4-5°C,春秋战国时期的温度升幅应未及此。故从温度变化来看,先秦时期棕桐分布北界应未及太行山地区。
其次,从另一亚热带植物一梅树在先秦时期的分布情况来看,亦可推之上述结论。适宜梅花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与棕桐相似,大致在16-23°C。但与棕梱抗寒性差的特点不同,梅花耐寒性强,在冰点或稍低的情况下亦能开花,即梅花的分布北界应比棕梱靠北。
据《诗经曹风應鸠》云:“鸠鸠在桑,其子在梅”;《诗经陈风墓门》记载:“墓门有梅,有舅萃止。”说明当时曹国和陈国应有天然梅花。陈、曹两国大致位于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地区,满志敏推测春秋时期梅花分布北界达到山东菏泽一带。
从《诗经》所述位置来看,满氏推测应当准确。此外,《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而由泡粉资料显示,当时黄淮海一带气温已比《诗经》所载的春秋时期要低。因此对比可知,处于春秋温度适宜时期、且更为耐寒的梅花分布北界,要比处于温度略低的战国、且耐寒性差的棕桐北界偏南,并不合理。
虽然棕桐北界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及“滋水”地区,但因春秋至战国中前期气候较后世温暖气据王守春考证,至清朝棕梱分布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因此先秦时棕桐木的分布北界应在淮河以北。
因战国末至西汉初期黄淮海一带气温有所下降,棕桐分布情况或有所南移,但未有直接证据显示秦汉时期棕桐木分布北界位于何处,据《南都赋》“情核拼梱,柱柘穩檀”的记载可知,至东汉时期,棕桐木在南阳地区覆盖情况良好。
春秋至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水平一直较高。据学者粗略统计,皖、豫、鲁、冀四省出土的战国铁质农具占全国出土量的三分之一。至汉代,该区域所设铁官占全国近一半。
铁农具的大量使用使黄淮海平原大片农田得以开垦,人口也迅速增加,至西汉末年,该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区气然而正是由于耕地大面积开垦,以冶铁为主的手工业发展,该地区天然林木破坏严重。
结语
战国时期,宋国已“无长木”。而《盐铁论》记载:“今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说明至汉代,黄淮海一带缺乏制棺材木,林木破坏情况已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