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是什么情况 http://m.39.net/pf/a_7656235.html种植小麦,土壤精耕细作是夯实麦播基础、创造良好生长环境的先决条件。目前小麦播种前整地一般有犁耕和旋耕两种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旋耕以其简便和经济的作业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地方甚至有替代犁耕的趋势。但是随着旋耕整地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连年旋耕作业使得其致命缺点逐渐被暴露出来。
成也“旋耕”,败也“旋耕”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旋耕机械逐渐被应用在麦播整地中。特别是在稻茬麦区,由于水稻腾茬较晚,土壤水分高,整地也比较困难,使得一些稻茬地麦播较晚,播种质量不好,进而影响到小麦的生产。新型旋耕机具的引入,使得这些地方的麦播解决了整地难、播种难等老大难问题,逐渐被稻麦区农民朋友所接受,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推广至旱麦区。
旋耕作业的速度比较快且作业简单,同时还可以和施肥、播种同时作业。在机器作业时旋耕刀具可以将上茬作物的秸秆和根茬一并打碎,使得整地作业之后土壤的通透性增强,团粒结构得到改善,这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对水肥的吸收和利用。
但是,目前在整地旋耕作业时很多旋耕机手只看重经济收入,不讲究旋耕的质量,使得土壤旋耕作业层在十至十二公分深度,常年如此使得土壤犁底层上抬变浅;对于农户呢,他们也只图省事简便,常年只使用旋耕,不进行深耕作业,他们没有认识到常年单纯旋耕会对小麦的生长带来影响。土壤的作业层以上由于旋耕得比较疏松,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流失,小麦会因干旱缺水而受到影响;
土壤含水量大,热容量也就比较大,尤其是年前越冬期的小麦,干旱造成土壤保温能力不强,遇到低温灾害,土壤孔隙被冷空气灌入,使得小麦容易产生冻害;如遇较大降水,又会造成严重的土肥流失现象。这是由于旋耕使得土壤表层较为疏松,犁底层变浅,连年浅层旋耕种植使得旋耕下面的土壤变得又硬又实,雨水不能有效下渗,土壤容水量就变得很小,造成雨水大量径流,土肥随之流失;另外旋耕后土壤疏松这给小麦播种深度的把握带来影响,播种深一脚浅一脚,浅的五六公分,深的十几公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出苗不齐,不匀,造成苗晚、苗弱,影响正常分蘖;由于耕层变浅,小麦根系向下生长受到抑制,大部分根系都分布在地表十公分左右的耕层。如遇较大的风雨等灾害性天气,土壤耕层容易出现积水径流,小麦根系失去支撑,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倒伏;再者,土肥流失就不可避免造成小麦因缺乏养分出现早衰。
那么,种植小麦整地时,旋耕还是犁耕?农民朋友该如何应对呢?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让大家在实际生产中放弃旋耕这种作业方式,只是连续多年的旋耕才会对土壤和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其实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在连续二至三年旋耕后及时对土地来一次犁耕深翻,保持深厚的土壤耕层,就可以避免连年旋耕给我们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旋耕作业的土地要及时进行镇压保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