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210306/8720481.html当前,正是小麦主产区收获新小麦的时候,根据农业部门发出的数据显示,当下全国小麦的收获进度整体超过90%,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小麦主产区的收获进度基本结束。截至6月16日,河北地区收获小麦进度也超过50%,邢台地区更是超过80%,再过一周左右,小麦主产区今年的新小麦收获就基本上结束了。
今年的新小麦呈现两个利好局面,第一个是小麦的产量高于往年,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民反馈,亩产量达到斤今年很普遍。第二个是今年小麦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往年,1.5元/斤很常见,普通小麦的收购价基本上没有低于1.2元/斤的。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麦平均收购价为元/吨,其中,河北、四川、山东等地的小麦平均收购价分别为元/吨、元/吨和元/吨,部分地区新小麦收购价达到元/吨。今年新小麦收购价短期站稳1.5元/斤,后期能否继续保持这一现状?微尘微视界认为今年小麦价格“稳中有升”将是主旋律,整体来看小麦价格1.5元/斤问题不大,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油价上涨影响粮食流通成本
今年,油价调整的幅度和频率较为明显,92号汽油价格突破9元/升,95号汽油突破10元/斤,0号柴油价格也触及9元/升。油价上涨对粮食流通环节的影响还是不小的,首先是使用农用机械的成本增加了,收获小麦去年60元/亩的,今年基本上要70-80元/亩,原因是柴油价格涨了不少,按照去年的行情给钱的话,很多农机手就不干了。其次,粮贩到基层收购小麦,同样的路,开车前往所需的油费必然增加,再加上中间的长距离运输,运费也会上涨5-10%。另外,粮贩出售小麦时,其运费也会比往年高不少,小麦流通环节增加了成本,自然会使得小麦价格低不了。
二、国际形势不稳定,加剧粮食恐慌情绪
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因素,疫情、干旱、洪涝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较为长远的影响,全球总产量存在减少的风险,再加上部分地区粮食流通不畅或者成本偏高,进而支撑着小麦价格。另一个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是人为造成的,乌俄战事是导火索,小麦总出口量必然减少,各国为了维护国内的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带来的结果就是小麦的流通性大不如前。
我国虽然小麦的自给率超过95%,只有不到5%的优质小麦需要进口,但恐慌情绪从国外传递到国内,也同样会使得部分农户、贸易商惜售。进口小麦的成本已经体现出来了,根据海关总署发出5月份的进口数据,年5月小麦进口量为67万吨,1-5月份的进口总额为万吨,同比增长-4%,不过交易金额同比增加了15.8%。
三、宏观调控有让农民增产增收的意愿
今年国内的小麦价格高、产量高,这是很多农民没有预料到的,往年普通小麦价格很难突破1.3元/斤,亩产量能够达到斤算是高产了,而今年亩产量斤也正常。往年小麦、水稻价格明显偏离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就会通过加大临储粮源投放量来稳定价格,可今年情况不太一样,小麦价格突破1.5元/斤时,并没有出现打压的现象,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探索阶段,国家有意让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一方面是要鼓励农民多种粮,另一方面是疫情减少了农民外出的工作机会,家庭收入下降了,适当的让粮食价格比往年高些,对农民也是一种安慰。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全国小麦的平均收购价只有元/吨,与今年的小麦收购价相比,存在元/吨的差价,也就是说,同样的斤小麦,今年的售粮收益要比去年多元。
四、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
去年尿素价格居高不下,国家也启动了重点化肥的宏观调控,很多农民认为国家出手了,化肥价格就有希望降下来了,可现实并不是这样,以往-元就可以买到一包肥料,可如今元一包还是优惠后的。还有种子、农机手、租金等价格,基本上是涨上去很容易,想要降下来就很难了,这也意味着小麦生产成本增加了。无论是农民还是种粮大户,种小麦投入的成本上涨后,自己出售粮食时,也会考虑这个因素,价格不划算,所以宁愿放着,等后期价格高了再出手,无形中对小麦价格形成了利好消息。当然,这种利好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市场上流通的小麦本身过剩,那么带来的提振效果就不会很明显。
总之,今年小麦价格有望站稳1.5元/斤,部分优质小麦,更是有望向2元/斤靠拢,不过,对此期望值不宜过高,毕竟国内小麦的保有量是完全可以保障12个月的消费量。如果后期小麦价格上涨过快,或者明显偏离正常值,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无形的双手来调控小麦价格。因此,农民需要理性看待今年的小麦价格,赶上行情了就正常变现,没必要刻意囤粮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