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宿迁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调整改 [复制链接]

1#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05102.html

为进一步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针对江苏主推“4+2”(4行大豆2行玉米)、“4+4”(4行大豆4行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和我市相关机型,制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供各地参考。

一、机具调整改造原则

(一)确保安全性。

将安全作为首要条件,调整改造时应注意排查安全隐患,做好个人防护;机具危险部件应加装安全防护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与拖拉机配套时稳定性应满足要求,严防改造后机具出现伤人毁机事件。改造前应与生产企业加强沟通,协商“三包”服务等事宜。

(二)突出适用性。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农艺条件、复合种植模式和机具保障现状,因地制宜以机适地开展机具改造,最大限度满足播种、植保、收获等环节对复合种植的机械化作业需求。具体改造参数和作业指标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

(三)注重便捷性。

机具调整改造方式应简单、便捷,优先采用调整行距、挡位、更换零件(如排种盘)等简易方式进行,其次采用更换排种器等部件方式进行,如确有必要再采用焊接、切分等复杂方式。

(四)兼顾经济性。

统筹考虑改造成本和机具性能,如改造成本超过新购置适用机具售价的50%,为保证作业质量和减少支出成本,宜新购置复合种植专用机具。

二、播种机调整改造

目前,针对“4+2”、“4+4”主推技术模式,适宜我市调整改造的主流机型为麦茬地玉米免耕播种机,其中,勺轮式播种机保有量最大,指夹式和气力式保有量较小。由于大豆发芽势不强,对种床要求较高,采用调整改造后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大豆,应提前开展灭茬作业;采用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方式,需间隔作物种植带,在秸秆覆盖条件下不易辨识,应注意控制作业间距。应确保玉米播种密度和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差不大。

麦茬地玉米免耕播种机改造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方法如下:

(一)播种机整体布局与行距调整

1.与“4+2”模式配套的播种机调整改造

(1)3行或4行玉米播种机调整改造为“2+1”一体化结构。即将原3行或4行玉米播种机调整改造为一侧2行大豆、另一侧1行玉米的整体式布局。保持原3行玉米播种机一侧的播种单体不动(如采用4行播种机则先拆除一个播种单体),分别拧松其余2个播种单体的紧固件,将播种单体间距按照行距、带间距进行调整并紧固好,形成一侧播种2行大豆(间距30~35cm)、另一侧播种1行玉米(玉米单体与大豆单体间距70cm)的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即单次作业播2行大豆和1行玉米,通过往复作业,可实现“4+2”复合种植模式机械化同步播种。如采用勺轮式、指夹式玉米播种机,调整改造为大豆播种单体时,应更换为适宜大豆播种的排种盘。

(2)6行玉米播种机调整改造为“2+2+2”一体化结构。即将原6行玉米播种机改造为中间2行玉米、两侧各2行大豆的整体式布局。玉米之间行距为40cm,每侧大豆之间行距为30cm,大豆与玉米之间行距为70cm,再加上两侧单体固定卡扣的宽度20cm,对播种机安装框架的总宽度要求为cm。

①采用大豆播种单体改造。即将原播种机两侧4个(每侧各2个)玉米播种单体更换为大豆播种单体。改造需购买大豆播种单体配件4个。将原有播种器总成的卡扣松开,拆除两边外侧的玉米播种单体(每边2个)。以机架中心为基点,左右各距离机架中心20cm划线,将机架上原玉米播种开沟器中心线对应此线,调整好后上紧固定螺栓,保证玉米行距为40cm。也可按照规定行距移动到所需位置。然后以两个玉米开沟器中心为基准分别向外70cm划线,将购买的大豆播种单体开沟器沿线固定、上紧卡箍,再以此两个开沟器为基准向外30cm划线,安装最后两个大豆播种单体,拧紧卡扣即可。

②采用原玉米播种单体改造。需购买4个大豆排种盘,无需购买大豆播种单体。改造时,在原机架后方加装一横梁,后横梁与前横梁间距不小于50cm。以前、后机架(横梁)中心为基准,左右各距20cm划线,以此线作为玉米播种开沟器中心线的位置,在前后横梁各安装1个玉米播种单体(前左后右或前右后左),使2个玉米播种单体左右相距40cm前后错开,将固定螺栓上紧。也可按照规定行距将玉米播种单体移动到所需位置。然后以2个玉米开沟器中心为基准分别向外70cm划线,前后错开安装玉米播种单体。再以这2个播种单体的开沟器中心为基准向外30cm划线,前后错开安装玉米播种单体。然后更换两边外侧各2个玉米播种单体的排种盘为大豆排种盘。调整改造后,单次作业就可形成2行大豆+2行玉米+2行大豆整体式布局的6行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通过往复播种,可实现“4+2”复合种植模式机械化同步播种。

2.与“4+4”模式配套的播种机调整改造

将原4行玉米播种机调整改造为“2+2”一体化结构。以4行玉米播种机为例,拧松播种单体紧固件,将播种单体间距按照行距、带间距进行调整并紧固,形成一侧播种2行大豆、另一侧播种2行玉米的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通过往复作业,实现大豆玉米“4+4”复合种植同步播种。同时要将播种大豆的原玉米排种盘更换为大豆排种盘(或将原玉米播种单体更换为大豆播种单体)。

其中,在大豆单体间距30~35cm、玉米单体与大豆单体间距70cm情况下,玉米可调成两种行距种植模式:

(1)玉米单体间距调整为40cm,通过往复作业,形成玉米带40cm—80cm—40cm宽窄行布局(两次作业玉米行相邻时此相邻玉米行距保持80cm)。两次作业相邻大豆行距仍保持30cm。

(2)玉米单体间距55cm,通过往复作业,形成玉米带55cm等行距布局(两次作业玉米行相邻时此相邻玉米行距保持为55cm)。两次作业相邻大豆行距仍保持30cm。

(二)株距调整

优先采用调整株距挡位的方式满足玉米10~14cm、大豆8~10cm的株距要求(如果大豆采用双粒播种,则株距可适当加大);如最小株距挡位不能满足要求,可根据排种器不同型式进行调整改造。

1.勺轮式播种机。可采用调整传动比方式实现,如将主动驱动齿轮和被动驱动齿轮互换位置;如仍不能满足株距要求,可采用更换排种盘方式实现,如将18穴排种盘更换为24穴排种盘。

2.指夹式播种机。可更换排种驱动齿轮副塔轮,通过调整传动比方式实现。因指夹式排种器的指夹数为定值12个,无法通过更换排种盘方式实现。

3.气力式播种机。可采用更换不同孔数排种盘方式实现。

(三)施肥量调整

由于大豆和玉米所需肥料不同,一体化播种机大豆和玉米肥箱应分设,其中,大豆种植带施肥量与常规净作种植相差不大,基本不需要改造;玉米种植带施肥量比常规净作种植增加一倍左右,是施肥部件的改造重点。

1.增大单位时间施肥量。优先采用调节排肥器工作行程至最大位置的方式,如仍不能满足施肥量要求,可更换大排量的排肥器,也可在玉米肥箱底部增开排肥孔并增设施肥管。

2.增大肥箱容积。如播种作业时加肥频繁,影响作业效率,可适当加大肥箱容积。改造时,应注意机具改造后重心变化,在肥箱加满肥料条件下,整机驻车和行驶中应重心稳定。

三、喷杆喷雾机调整改造

常用喷杆喷雾机一般分自走式、牵引式和悬挂式,具有施药均匀、雾滴漂移少、穿透力强等特点,通过加装隔离装置、改造为双系统喷雾后,可用于复合种植植保作业。因大豆和玉米适用除草剂差别较大,在喷施除草剂时应优先选用大豆玉米种植系统相融性剂型,如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灭草松、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二甲戊灵等同时登记在大豆和玉米上的除草剂,避免产生药害。作业时,应减少雾滴飘移,不能混喷。

(一)适宜调整改造机具选择

1.注意宽度匹配。应根据不同复合种植技术模式(行距、垄距、带宽、带间距等)选择喷幅、轮距、轮胎宽度适宜的喷杆喷雾机,避免作业时出现压苗、压垄现象。宜选用轮距可调的机具;轮胎与桥腿之间的间隙不宜超过30cm,避免垄行间行驶剐蹭,损坏作物茎叶。

2.注意高度匹配。应根据不同作业季节的作物植株高度选择地隙高度、喷杆高度适宜的喷杆喷雾机,避免作业时出现喷雾高度不够、机具碰苗等问题,宜选用离地间隙达到cm以上、喷杆高度50cm~cm之间任意可调的机具。

3.其他匹配要求。应根据不同施药量需求选择适宜药箱容积的机具。为便于实时观察施药作业时喷头与大豆和玉米种植带对位情况,提升施药作业准确度,宜选择喷杆前置的机具。

(二)调整改造实现双系统植保作业

通过改造药箱、液泵、药液管路、喷头并加装隔离防护装置,形成大豆玉米两套喷雾系统,实现复合种植一体化植保作业。

1.药箱改造。大豆和玉米适用的药剂一般不同,药箱应分设。双药箱机具可通过改造实现两个药箱隔离分装不同药剂。单药箱机具可增设附加药箱,并明显区分;附加药箱安装位置应科学合理,充分考虑机具重心问题,确保在药箱空载、满载条件下机具重心稳定。增设附加药箱后,应考虑整机载荷问题。药箱内部应安装搅拌装置,确保箱内药液均匀;加药口应分离,如两个药箱间隔距离较近,应在加药口处增设防溅隔离挡板,并在加药口与药箱连接处增设导流槽,避免加药过程中药液飞溅、混液。

2.液泵和药液管路改造。(1)两套系统的液泵应分设,液泵应采用驱动发动机提供动力,提升行驶速度与施药量同步性,不能采用加装独立动力系统或使用电动机驱动等方式。液泵应具备清洗等功能,避免上次作业药液残留造成药害。(2)液泵改造后,喷雾系统应实现各自独立控制,可分别控制药液管路压力和流量,实现大豆带和玉米带不同施药量一体化作业。(3)药液管路应分设,采用不同颜色区分,并固定在机具喷杆上;管路接头应使用快接头配件连接,不能采用铁丝、绑带等方式,提高药液管路接头处密封性,避免高压条件下滴漏药液。

3.隔离防护装置改造。(1)不同作物种植带间和喷杆喷雾机两端应加装隔离防护装置,避免药液漂移,造成药害,可使用轻质塑料板或防水布帘。应统筹考虑作业时行驶路线,隔离防护装置应设置在大豆、玉米带间中间位置。如喷杆宽度与种植带宽度不匹配,两端喷杆可空置,即作业幅宽可小于喷杆宽度。(2)隔离防护装置应垂直于地面并与机具行驶方向平行,宽度不小于50cm,高度应基本覆盖喷杆至地面,隔离防护装置底端与地面距离不应大于10cm。隔离防护装置一般采用左右两侧安装方式,如需在风速超过5m/s(相当于3级风)时喷施除草剂,应采用左、右、后三侧安装方式,后侧隔离防护装置安装时应考虑作物植株高度及形状。

4.喷头体改造。(1)两套系统的喷头体应分设,应采用同型号喷头体,选择3喷头旋转式,宜配置防风喷嘴,减少药液雾滴漂移,避免造成药害。选择喷嘴型号时应考虑药剂种类、性状、作物不同生长期和湿度、温度、风力等气象条件。(2)喷头间距应根据喷嘴的喷雾角度确定,如80型喷嘴的喷头间距为40cm,型喷嘴的喷头间距为50cm;在种植带宽度与喷头间距不匹配时,可在两侧位置设置侧喷头(半幅喷头间距);如仍不能匹配,可采取小幅(不超过半幅喷头间距)重喷方式多设置喷头。靠近隔离防护装置的喷头设置应距离合适,空间距离应略大于喷幅,避免大量药液雾滴喷施在隔离防护装置上造成药液浪费。

5.其他改造。中后期施药时,大豆、玉米植株高度差异较大,大豆侧应采用喷杆连接吊喷杆方式,保证喷洒大豆植株高度相较于玉米植株高度一致。

四、谷物联合收获机改造

谷物联合收割机一般用于小麦、水稻等作物收获,通过割台、滚筒、清选等部件改造,可实现大豆收获。

(一)适宜调整改造机具选择

大豆先收时,应选择窄幅谷物联合收割机,整机宽度应小于两侧玉米播种间距20cm以上,防止收获作业时,夹带玉米植株,造成损失。玉米先收时,因收大豆时已无玉米植株影响,可根据现有机具情况选择适宜的谷物联合收获机。

(二)调整改造实现大豆收获

1.割台调整改造。由于大豆的生物特性与谷物不同,因此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把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换成与选配割幅匹配的大豆收获专用挠性割台。

(1)割茬高度调整。在调整割茬高度方面应注意拖板与地面接触后,在不同的浮动位置,割刀与地面的倾角不同,割刀与地面的距离即割茬高度也不同。倾角越大割茬越低,反之,倾角越小割茬越高。将割台升起后,在割台的后下侧有一排调整螺栓,用来调整割茬高度(割刀倾角),松开背帽,向上拧螺栓,调整板向上移动,带动割刀向下移动,割茬变低。反之,向下拧螺栓,使调整板向下移动,带动割刀向上移动,割茬变高。一排螺栓的调整量应保持一致,使切割器各处高低相等,保证刀尖在一条直线上。调整后锁紧背帽,一般割茬高度为3~5cm。割茬过低,易出现割台前集堆;割茬过高,易留“马耳茬”和切割底荚。

(2)降低收获损失率调整。割台调整改造应适应不同地形作业,降低收获损失率。(1)降低拨禾轮转速。根据机型不同,可采用调整拨禾轮无级变速手柄方式,也可采用在拨禾轮主动皮带轮上增加垫片方式降低拨禾轮旋转线速度,与收获作业行驶速度相匹配,减少拨禾轮和弹齿对大豆禾棵的击打。(2)应将拨禾轮弹齿更换为尼龙弹齿,降低拨禾轮弹齿对豆荚的梳刷打击强度,减少割台损失。

2.滚筒调整改造。(1)为降低大豆脱粒时破碎率,应降低脱粒滚筒转速,线速度一般为17~19m/s,根据不同机型优先采用调整挡位方式,如不具备该功能可采用更换不同直径皮带轮方式。(2)应减少滚筒脱粒齿杆数量,如由原六根齿杆减少到三根齿杆,可有效减少大豆滚筒破碎率。(3)应将脱粒凹板筛杆之间的间隙调整为1.5cm左右,鱼鳞清选筛改为2×2cm的网孔筛,便于大豆分离。(4)应将升运器结构改造为斗式,如采用螺旋搅龙式,应减小搅龙直径,加大搅龙与壳体间隙。

3.清选系统调整改造。(1)应改造复脱器实现复脱时大豆籽粒完整。叶轮复脱器,可采用拆除复脱器涡壳搓板方式;定盘、旋转搓盘复脱器,应拆下定盘和旋转搓盘,在杂余搅龙内侧加装隔套,将定盘和旋转搓盘更换为传统的叶轮复脱器,并在叶轮外侧上加装隔套,拆下复脱器涡壳上的搓板。(2)应调整改造网筛适应大豆收获,优先采用钢板冲孔筛;如采用鱼鳞筛,应调大筛片开度至适宜位置;如有必要,可在清选筛顶部增铺编织网筛,降低大豆收获含杂率。(3)应增大凹板间隙至3cm,如最大凹板间隙不足3cm,应调整至最大凹板间隙。(4)应调整清选风量,满足大豆清选要求;优先采用调整进风口挡板方式,如有必要再采用改变风机转速方式。

五、注意事项

(一)加强试验验证。

受改造材质、加工条件、操作水平限制,调整改造机具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应将调整改造机具试验验证作为必要条件。

(二)试作业检查。

调整改造后,应逐一检查核对改造部位,确保调整改造状态到位;启动前,应开展整车检查,确认各部件安全技术状态良好;启动后,应及时观察作业状态,一旦发现卡顿、异响、漏液等,第一时间关闭发动机,停车检查,避免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大面积作业前,应先进行试作业,适时查验作业质量、调整机具参数,确保作业质量达标后再大面积作业。

审核:朱殿华

审稿:俞路

编辑:徐琼

供稿:农机推广站

喜欢这篇文章,就给我个在看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