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近年来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茎秆和穗部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发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病原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消灭病残体:及时铲除自生麦苗,使用发酵彻底的农家肥,可以降低病原基数。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一是调节播种期,适当晚播,不宜过早播种;二是及时灌水和排水,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发生白粉病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以减轻损失;三是合理、均匀施肥,避免过多使用氮肥。

药剂防治:

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5%时,就要及时施药进行防治。可以选用卡斯箘(苯甲·吡唑酯)、凯陀(丙环·戊唑醇)、戈彩(戊唑·咪鲜胺)等药剂,兑水均匀喷雾。施药时注意全株喷透,重点喷湿麦秆下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间隔7-10天,再次用药防治。

往期推荐

麦苗发黄?

小麦蚜虫抗性大,教你一招制住它!

小麦正当时,红蜘蛛莫猖狂!

植树节,正是春耕好时节!

end

好文!必须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