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吸浆虫多为4月下旬爆发,农户要蛹期防 [复制链接]

1#

小麦病害一直是农民朋友的心头病,小麦吸浆虫病对小麦的危害更为严重,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假如麦粒中有一头幼虫,会减产四分之一左右,有两端幼虫会减产一半,4头幼虫会致麦粒绝收,可见它的毁灭性有多凶猛,所以必定要加强防治。

小麦吸浆虫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中已经与小麦生长发育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它的出土、化蛹、羽化、产卵、孵化等每个生长发育阶段,永远与小麦的生长发育相一致,只要小麦能生存吸浆虫就能生存。发生面积和范围大,如果一旦发生防治不力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形不成产量,决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吸浆虫虫体小,危害隐蔽,很容易被农民朋友忽视,吸浆虫一旦爆发,对麦田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是小麦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小麦吸浆虫的形态特征

1.成虫特征:体长2~2.5mm,通体橘红色,翅1对,膜质、透明,翅展5mm。5月上旬小麦抽穗前后,用手扒开小麦,看到橘红色飞舞的“小蚊子”,即是小麦吸浆虫成虫。

2.幼虫特征:末龄幼虫体长2.5~3mm,长椭圆形,体较扁,无足,蛆状,体橙色或金黄色。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期,剥开败育或瘪瘦的麦粒,其内如有黄色“小蛆”,即是小麦吸浆虫幼虫。

二、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症状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吮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轻则减产10%~30%,重则达7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被吸浆虫危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由于吸浆虫以幼虫在小麦穗部颖壳内吮吸麦粒浆汁危害,药物不易喷到,防治非常困难,易造成“千斤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的惨局。

三、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原因

1.气象条件

小麦吸浆虫的越冬基数与春季出土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春季3~4月降雨气象因素的影响。3月份的降雨影响吸浆虫的上升活动,而4月份的降雨则直接影响当年吸浆虫的化蛹和羽化。降雨少不利于幼虫上升破茧,出土化蛹羽化数量少。降雨多,发生数量大。

2.温度与光照

吸浆虫成虫受到光照、温度等要素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和强光会使得成虫率降低,成虫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0~24℃左右,而30℃以上则无法活动,导致虫体的死亡。成虫的活动活跃主要集中在傍晚时期,其要求是晴朗无风,中午时段则会潜伏在叶面下。

3.土壤与地势

由于吸浆虫对水湿的要求,同它发生的生态条件是相适应的。所以盛发区大多在河渠两岸、低洼地等处;壤土地发生多,黏土地和沙土地发生少。

4.栽培制度

吸浆虫虫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其种植模式多为小麦和玉米的连作区,而在混种区则发生较轻。此外,同一品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影响,深耕地块吸浆虫为害相对较轻,浅旋耕地块受害较重。

四、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因地区和气候不同,在同一地区内,因地形和地势而异,其生育成长期基本与该地区小麦的生长期一致。多为4月下旬爆发。5月上旬小麦抽穗前后,用手扒开小麦,看到橘红色飞舞的“小蚊子”,即是小麦吸浆虫成虫。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吸浆虫成虫会在麦穗上产卵,然后幼虫孵化后,对麦穗进行危害。到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期,剥开败育或瘪瘦的麦粒,会发现黄色蛆状幼虫。

其年生活史的成长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幼虫破茧活动期

当春天气温上升,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的情况下,处在圆茧休眠状态的越冬幼虫就会破茧而出,变成为活动幼虫,并由下向地表层移动。时间大致在3月中下旬,此时小麦处于拔节期。

(二)化蛹期

当大田平均气温达12℃时,小麦开始孕穗,到达土壤表层的幼虫,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进行化蛹,4月20号左右幼虫开始在土表化蛹。四五天达到化蛹盛期,这是蛹期防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撒施*土或*沙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最有利时机,必须抓住。

(三)羽化产卵期

4月底5月初即小麦抽穗时出现成虫并产卵。即土温或气温达15℃,小麦开始抽穗,土壤表层蛹即开始羽化,当天羽化后即开始交尾,开始在麦穗上产卵,其产卵历期为2~3天,一般在5月初即达羽化期。小麦出穗至杨花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所产的卵多属有效虫口,是造成小麦受害减产的主要虫源,必须及时喷药防治。

(四)入侵为害期

小麦吸浆虫的卵经3~7天孵化为幼虫,此时,小麦多处扬花盛期和灌浆初期,幼虫便从小穗内外颖间侵入子房为害。幼虫的的口器穿透种皮,吸食麦粒中的浆液,造成瘪粒致使减产。幼虫在小麦颖壳内生存15~20?d即变老熟,等待雨露来临。

(五)脱壳入土,越夏越冬

在颖壳内吃饱睡足的老熟幼虫,遇下雨或露水时,爬出颖壳或麦芒上,借风力落入土表,通过土缝潜入土中,经2~3天即开始结圆茧休眠,在土中越夏越冬,随小麦返青幼虫开始活动,并逐渐向上移动,拔节期幼虫移动到表土层。

五、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举,采用“蛹期防治为辅,成虫期防治为主”的防治策略,控制小麦吸浆虫的为害。

1.选用抗虫品种

小麦吸浆虫发生的轻重与小麦品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麦穗口紧、小穗密集、芒长多刺、扬花期短而整齐、种皮厚的品种,不利于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和幼虫侵入。因此要选用芒长多刺、穗形紧密、麦粒皮厚的小麦品种。

2.农业防治

麦收后及时深耕灭茬,暴晒2~3天,可杀灭幼虫;秋季深翻,破坏其越冬场所。在小麦吸浆虫重发区实行轮作,不进行春灌,减少小麦吸浆虫破茧上升;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施足基肥,春季少施肥,促使小麦生长整齐健壮,减少吸浆虫侵害机会。

3.化学防治

吸浆虫蛹期移动性不强,抗药性低、易于施药防治,防治效果最好。成虫期防治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最后关口。高密度区应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根据爆发时间蛹期防治适期为4月18~25日,成虫期防治适期为4月28至5月6日。适期内只能提前,不要拖后,即宜早不宜晚。具体防治时间因农户的品种、管理和环境不同有差异,这就需要农户根据本户小麦的发育进程决定。

1)土壤处理:在小麦播种之前,应当在最后一波浅耕时用2%的甲基异柳磷粉,麦田使用3kg/亩左右、或80%的敌敌畏mL加入水2kg、或者50%的辛硫磷乳油mL加水5kg,喷在约25kg的稀土中,搅拌成为*土然后在深翻时撒入耕地中。

2)蛹期防治:4月20~28日对每样方2头以上的地块采用撒*土的方法进行防治,每亩用5%*死蜱颗粒剂1-1.5公斤或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公斤,兑细土20-25公斤拌匀制成*土,于麦田无露水时均匀撒入田中,并将麦株上的*土扫落。未浇水的麦田撒*土后及时浇水可提高防效。

3)成虫期的防治:对达到防治标准蛹期未防治或防治效果不好的地块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每亩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30公斤于下午5时后进行喷雾。小麦吸浆虫成虫畏强光,且以早晚活动最盛,所以喷药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晴朗无风的上午7:00~10:00或下午15:00~18:00。

农资技术小课堂

农民增收我帮忙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