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
白大褂、白手套
站在一堆精密机器中间
也许,他们还有另外一副样子
苏北农村,烟火升腾
2次放弃晋升
6次拒绝进城
他终日与羊群为伴
雪域高原,悬崖戈壁
10年间眺望坚守
多个日夜脚步不息
他常常上演“生死时速”的剧本
几多惊心动魄
几多死里逃生
……
近日,(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名单出炉
江苏有十位候选人!
点击图中按钮
看最美科技工作者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农作物重大疫情防控守护人
心里始终装着中国农民的“根”
“记忆里,那些日子一直在下雨。”
周明国陷入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自留地种的麦子和集体的麦子一样,患上了一种怪病,麦穗干枯、腐烂,产量严重减少。
“我们都是庄稼人,祖辈世代土里刨食。过去产量不高,又常遇天灾,忍饥挨饿是童年的记忆。”
周明国说,自家得了“怪病”的麦子,母亲舍不得丢掉,为了充饥,磨成粉做成面。结果,吃罢饭,全家人就开始呕吐……
很久之后,周明国才知道,这种怪病叫赤霉病,病菌产生的*素致人中*呕吐。
一晃四十多年,当年那个孩子,已过了花甲之年。他研究的小麦赤霉病和病菌*素控制理论与技术已经处在国际前沿,并拥有4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和6件国际专利。
让国人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让农民不再为收成担惊受怕,让餐桌安全更有保障。他自年毕业留校,多次婉拒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的高薪聘请,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线开展我国重大作物疫情防控研究,甚至在腰病复发不能动弹时也不肯离开工作岗位和田间地头。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避免了农作物重大疫情爆发危害,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六到八成,因此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我国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如今已是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周明国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三农服务是自己的使命,离开了土地,就会觉得不踏实。
杨俊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西藏办事处
常务副主任
世界屋脊上的“独行侠”
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山
这里是海拔米的无人区。远处是高山,延绵千里不可断绝,眼前是戈壁,尘土飞扬望不着边际。杨俊杰已经记不清自己走了多远,只是感到身上很冷,刺骨地冷,脚底很烫,燎心地烫。他下意识地掏出硬邦邦的干粮,啃了两口,从地上捧起一抔白雪,送进口腔。有个瞬间,他的心“动”了一下。来到西藏已然10年,他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小伙,变成了“藏族老乡”。多个日夜,他用双脚,走遍了西藏的雪山、戈壁和沙漠,从拉萨到昌都,从日喀则到阿里。他的工作,就是用一次次精准的测报,与极端的自然灾害赛跑。宛如一侠客,千山暮雪孤影独行。有时“侠客”也会想:这一次自己是否能放下手里的剑,找一个平凡的地方,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沉思之间,杨俊杰想到了很多,老人的叮咛,孩子的笑脸,村落里招展的风马,入夜了藏区的万家灯火。他笑了,摇了摇头。而后,又捧起一抔雪,往脸上使劲揉搓,驱身前行。“我的‘战场’就在这里,还能去哪儿。”陈家振
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苏北羊王”
从羊圈里走出来的“羊教授”
3岁突发小儿麻痹,右腿残疾,为此,陈家振困扰了很多年。“拖着这条腿去上学真的苦。”虽然凭毅力读完了初中,中考之后,陈家振还是失学了。偶然的机会,他被安排到了乡畜牧兽医站工作,跟着老师学习。他没有什么捷径,就是笨方法——抄书。“6本书,万字。我花了一年时间抄了一遍,手都磨出茧子。”常年在一线工作与研究,使陈家振成为了畜牧兽医行业的专家。他建了年交易量达10万只以上的苏北活羊交易市场,新增了羊肉深加工生产线,还开了国内首家羊业科技超市。不知什么时候起,陈家振有了外号:全国羊业界最接地气的“苏北羊王”,羊圈里走出来的“羊教授”。可是,他从不以“羊王”自居,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教给更多人。他的目的很单纯,为了让人人都能当上“羊王”。43年,他两次婉拒了担任副镇长的任命,六次拒绝进城。纵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有点不可思议,他的理由却很简单:
“我长期为农民服务惯了,离开了农村不习惯。”
宋爱国
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教授
打破国际垄断
智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机器人
“中国人聪明勤奋,凭什么高端机器人就一定是国外的!”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宋爱国名字叫“爱国”,生活里也是个极具民族自豪感的人。他还记得,当年高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着。他更记得,当初年轻气盛的他,就是不服气,决心打破这个技术垄断。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才休息,早上六点起床,他和团队迎难而上,一干就是27年。实验楼门卫师傅都非常熟悉他,因为他经常不能在实验楼关门前离开实验室。由于长期劳累,他患上眼眶内肿瘤,两度住院手术。宋爱国躺在病床上,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科研工作,病床上的他,思绪早已飞到了30多万公里外的月球,那里,月面巡视机器人的遥操作控制技术凝聚着他和团队成员的心血。他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让各种空间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化身;让机械手成为我们触摸和探索未知宇宙的‘千里手’!”陈红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院长、*委副书记,教授
深耕“煤矿安全与绿色管理”
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研究
陈红(右一)
矿井深深,一线煤炭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一队人马,穿行而过,打头的是一位女士。一头短发,果敢干练,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这个人叫陈红,作为深耕“煤矿安全与绿色管理”方面的科研专家,地下行走,是她的家常便饭。她说,自年左右开始,她就带领团队针对我国煤矿重大事故高发、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煤工尘肺病问题展开了调研。带领团队走访了余名煤工尘肺病人,研究了起煤矿事故案例,分发了数万份调查问卷,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深入分析煤矿不安全行为规律的专著《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她说:“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占比高达97.67%”她说:“对大多数工作者而言,生命当中最好、最宝贵、最青春、最有创造力的30年,都在工作场所,劳动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有些矿工才二十七八岁就发病了。”一种使命感涌上心头,她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创建了积极安全管理等相关理论体系,在煤矿“绿色发展”方面首次提出了“深绿”概念,创新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深绿”评价体系。
她说,自己觉得煤炭行业在宏观治理与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她选择,一直走下去。
甘霖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主任助理兼研发中心主任
“超算青年”
攻坚克难实现超算系统“中国梦”
年11月,美国盐湖城,世界超算年会。一个中国小伙子缓缓登台,表情平静,脚步里写满镇定与从容。实际上,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创造历史,一项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历史——他们要代表中国科研团队,领取“戈登·贝尔”奖,一项被誉为世界超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的奖项。这也是该奖创办30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此大奖上零的突破。这个中国小伙名叫甘霖。让时间回到前一年。当时正值“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与组装的关键时期,还在读博的甘霖,同一群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人一起,来到无锡。1秒,12亿亿次计算。1分钟计算量,相当于全球72亿人用计算器不间断地计算32年。但在这群年轻人的眼里,没有不可能。时值盛夏,基地开始还没有空调,这群年轻人就耐着酷暑,一遍遍演算、开发,前后持续了半年有余。“白天还好些,清晨与深夜都是挥汗如雨的时候。”甘霖回忆起团队初创时的点点滴滴,纵然脚下铺满荆棘,眼里依然有光。从美国计算机学会主席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原本平静的甘霖,此时声音有点发颤:“为了这个证书,中国超算人等了30年!我们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不但能用,而且好用、耐用!”张国良
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
*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国之重器
做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张国良(右)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国家安全、武器装备亟需的关键战略物资,是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的敏感材料。作为门外汉,张国良一头闯进碳纤维行业,他身上,有种破釜沉舟的“狠劲儿”。当年这股劲儿,救了他很多很多次。年9月,张国良把自己抛进了一个碳纤维的世界,随之而来是一次次失败。“国内没有一个厂家做过,国外又技术封锁,所以当时的生产线都是自己造的,只能一次一次开机试,而每一次开机,多则几十万,少说十几万的材料费是少不了的。”“一共76天,可以说每天开出去一辆桑塔纳。”张国良回忆。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不去想,也不敢想。就算你不去想,也拦不住别人说。那段时间,他身边都是劝他放弃的声音,有说的委婉的:“有些企业几个亿砸进去了,却连碳纤维原丝的影子都没见着。”张国良偏向虎山行。他就住在生产线边上,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吃一起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年5月3日,他的生产线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并在设备研发中获得5项国家专利。在随后13年里,他们未曾停歇,自主研发设备,让国产碳纤维工程化,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国良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碳纤维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争得自己的立足之地。”邱海波
医院
*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万里赴戎机
鏖战天的抗疫战士
你还记得那张一夜白头的刷屏照片吗?1月19日,医院*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邱海波马不停蹄赶往武汉疫区。万里赴戎机,他说:“我要抓紧时间救病人!”4月26日,邱海波已在武汉鏖战了99天,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他并没有回家,而是奔赴黑龙江继续战斗。关山度若飞。他说:“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5月13日,在哈尔滨战斗了17天的邱海波,又转战吉林省吉林市。朔气传金柝。他说:“医院一有重病人就得立即顶上去,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鏖战的天,他还挤出时间,多次应邀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同行远程交流,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壮士十年归。归来后的邱海波透露,自己准备调整身心,陪陪家人,然后和爱人一起回老家去看看父母。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张他身在疫区的照片,憔悴地宛如另外一个人:脸框瘦削、头发花白,眼角皱纹似乎深了几分。那是肉眼可见的苍老。但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操劳都不算什么。30多年从医生涯,无论是非典、甲型H1N1流感,还是H7N9禽流感,他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国之英雄,应如是。阮新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电力电子领域领航者
将家国情怀作为毕生追求的领航人
他是耕耘二十四载,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他是出版十本中英文专著,发表百余篇SCI论文的电力电子理论学者。他是用科技服务国民生活,满足国防急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科技工作者。他是将家国情怀、学术人生作为毕生追求的电力电子领航人。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阮新波。培养学生是他的第一要务,他似乎不知疲倦,每天工作到深夜,修改学生论文,编写教材专著。十本中英文专著、万余次的印刷出版、百余篇顶刊论文、近万次的SCI引用……也正是这无数个深夜的伏案钻研奠定了他瞩目的学术成就。在卫星雷达系统、预警机电源、航空发动机电源等高科技领域,都有阮新波教授的研究成果融汇其中。一次次满足了国防需求,一次次打破了技术封锁。阮新波表示,“家国情怀”这四个字,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施斌
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
20年磨一剑
“大地感知神经”的炼造者
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锦屏电站、延长油田、城建隧道……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地方,都埋有一根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它们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就能变身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倘若大地一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这并非传说,而是施斌攻克20年,取得的一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大地感知神经”,是怎样炼成的呢?年,施斌从美国访学归国。这一年恰逢长江特大洪水,在荆江大堤考察时,施斌发现几百号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快21世纪了,灾点搜寻还在依靠人海战术?以后每一次洪水来袭都要这样吗?至此,施斌开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关。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施斌打造出这些坚韧而敏感的“神经”。它们头发丝般粗细的“身体”遍及铁路、水库、发电站、油田、隧道,相守相望,延绵万里。
这些文字的背后,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各自科研领域领军,著作等身
而更多时候
他们如螺丝钉般扎根大地,默默无闻
他们是农民的儿子
是工人的兄弟……
他们如你,也如我
如每一个流淌着
中华民族血液的中国人
把热血与激情
洒向这片土地
而他们经过之处
将开满花朵
透过繁花
我们看见一个更强大的中国!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张然张瑾阿里亚刘静妍胡玉梅王子扬李艺蘅/文俞晓翔/制图
编辑:沐沐
致敬!科技工作者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