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农史荟萃|小麦究竟依何种路线传入我国?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也改变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年。
众多的考古证据也提出了众多的传播路线,目前主要观点认为小麦传入中国可能至少有三个途径,即欧亚草原通道、绿洲通道和南丝绸之路。欧亚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者还可以描述成从西亚到中亚,经阿尔泰,传向天山地区,然后传播到蒙古高原,并通过蒙古高原南缘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南丝绸之路的传播路线:所谓南丝绸路线指穿过云贵高原和东南亚抵达印度河流域,而西藏的小麦很有可能是印度的小麦通过“南丝绸之路”传入西藏。
年8月,在《NaturePlants》期刊上发表题为“TheearlyhistoryofwheatinChinafrom14CdatingandBayesianchronologicalmodelling”的论文,由我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的TengwenLong老师领衔对我国山东龙山时期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做了直接测年,并运用贝叶斯年代模型,将小麦传入中国东部的时间,比传统的观点提前了约年。并提出小麦最初由欧亚草原向东传播到黄河下游,再沿黄河河谷向西传播至黄河中上游;然后可能在*与“绿洲通道”交汇,在西藏与“南丝绸之路”交汇。再次肯定了小麦是由北方草原传入的这一路线,可见图一。
图一a)地形图显示中国的通过C14直接测定年代的小麦考古遗址的分布,其中黄色点为本文研究,红色点为已有报道的研究b)小麦可能的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其中LYR、MYR和UYR分别代表黄河下游、中游和上游,(X)和(T)为*和西藏地区。
之所以给出一个这样的推论,显然他们是得到了一些证据,如图二,显示了上面所述的各个地区可能出现小麦的时间。
当然,我们国家还有大量学者对我国其他地方的小麦遗址进行了测样,表三列出了一部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老师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出欧亚草原通道很有可能就是小麦引入我国的主要路线。但他主要从文化层面来进行解析,颇有意味。以下部分内容摘自其论文:
早在距今年前后,小麦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停滞了一段时期,然后继续向东传播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因此,小麦传入中国的起点实际应该是中亚地区。与中亚地区相关的是欧亚草原的东部,包括南西伯利亚地区、萨彦-阿尔泰-天山地区和蒙古高原地区。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年间,欧亚草原东部广泛分布着几个早期青铜文化,且彼此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这就成为了搭建在欧亚草原上的文化传播的桥梁或通道,从而保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通畅。大约在同一个时期,即距今~年间,在中国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分布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考古学文化群体——北方文化区,也被称作北方文化带。北方文化区的分布范围基本上是沿着长城一线、呈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带分布,包括燕山南北地区、晋北和岱海/黄旗海地区、陕北和河套地区。其范围恰好处在中国北方由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生态环境敏感地带,这一地区亦农亦牧,被称为农牧交错带。换句话说,考古学上的北方文化区与农业区划上的农牧交错带恰好重合。由于被夹在草原青铜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农耕文化之间,北方文化区除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外,如蛇纹鬲(西部)、之字纹陶器(东部)等,同时还拥有草原早期青铜文化的特征,如青铜短剑、动物纹青铜饰件、喇叭口形耳杯等,以及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的特征,如彩陶、绳纹罐等。林沄先生曾提出,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中的许多特征性青铜器,是先传播到了中国北方文化区,然后再通过北方文化区传播到了中原地区,例如,殷墟出土的具有典型北方青铜文化特征的青铜短剑、管銎战斧、弓形器等,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由此可见,在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北方文化区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所以从文化传播交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最有可能就是通过欧亚草原通道:大约在距今年前后,小麦由西亚传入到中亚,随后在当地逐步扩散,成为中亚地区河谷地带早期农耕生产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大约在距今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这些青铜文化是以畜牧和农耕混合生业模式为特点,小麦成为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由于欧亚草原各个早期青铜文化之间的密切接触,小麦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萨彦-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北方文化区所接收;由于北方文化区与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南北向的,小麦的传播方向出现了一个转折,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向南传播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例如滦河河谷、桑干河/永定河河谷、河套两端的黄河河谷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条传播路线是文化因素的接力传递,与人群的迁徙应该无关。
当然,我们国家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小麦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就像本文前面所提到的,近些年通过对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分布状况的分析发现,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早期小麦与西北地区(主要指*地区)的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前者来自欧亚草原通道,后者来自绿洲通道。随着越来越多的遗址被发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些猜想。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TengwenLong,etal.“TheearlyhistoryofwheatinChinafrom14CdatingandBayesianchronologicalmodelling”.NaturePlant..4:-.
2.赵志军.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南方文物.(3):44-52.
3.农史荟萃|小麦究竟依何种路线传入我国?(强烈建议大家点击查阅该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