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分行工作时,常有这样关于度假的对话,时间是夏天,地点往往在电梯里里或者办公室走廊,当地同事和我的尬聊如下。
“你出去度假了哈?”
“嗯,你怎么知道?”
“看你晒黑了不少”
“哦,是的,不过其实我没有出去,我本来就这么黑的。”。
英语说人晒黑不能说人“black”,而是用“tan”这个词,是被晒黑的意思,中文说成“晒到小麦色”比较好听,这个翻译让人把健康的肤色和太阳下的麦田,刚出炉的面包等带着麦香的意境结合起来,听起来色香俱全。在欧洲说人(晒)黑了,须知是恭维话,一是恭喜你出去度假了,晒得小麦色的样子很健康,很好看;第二潜台词是你还挺有钱,对自己和家人也不错,出去度假了。
欧洲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夏天虽然一般不是太热(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今年),但一定是很晒的。阳光对于欧洲人来说,越往北,越备受珍惜。夏天天气好有大太阳的时候,老外们就愿意暴露在阳光下,哪怕是工作日中午的公园,运气好的话,外出散步也会碰到身材姣好的比基尼美女,在公园的草地上玉体横陈,正用最大的表面积吸收太阳能。哪怕在人家的阳台上,也随处可以看到在家的老外们躺在躺椅里晒日光浴。因为越往北夏季越短,所以西欧及北欧的人还是要飞到阳光充沛的地方去享受,近则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或地中海的西西里、帕尔马等岛屿;远则要到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甚至东南亚的巴厘岛、非洲的毛里求斯、或者马达加斯加等遥远的岛屿。
即使人在欧洲,外派的同事由于在国内被晒怕了,到了夏天也很难和当地人一样喜欢日照。夏天午休时,如果正好外面是大太阳,外派女同事可能会打着阳伞去市中心步行街逛一逛。一圈走下来,当地人见到大太阳底下打伞的我们会无不疑惑的看看天空,完全不能理解,并不在下雨啊,这个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伞呢?一路下来,打着阳伞的女同事几乎要上当地的头条了。
黑与白的审美习惯在东西方几乎调了个个儿。东方以白为美,肌肤胜雪,粉面桃花,梨花带雨,或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文学作品里的美女几乎都是这样的白,所以称“玉人”,又美又白是最好的,退一步,即使长得不那么美,但只要足够白,一白也可遮百丑,但要是长得明明也美,就是黑一些,那也只能是一种略微遗憾的“黑里俏”了。而在西人眼里,白只是平常,甚至很容易白成了苍白,惨白,因而显出慵懒、虚弱、没有了活力。而晒黑到小麦色的皮肤,好像新鲜出炉的面包,有生气,有阳光的味道,是健美,是活力,反倒是很美的样子。
在爱琴海的米科诺斯岛,希腊强烈阳光下,我看见过一个胖女孩,如果白的话,会是个白花花的胖子,但是刚刚晒成的小麦色让她皮肤紧致细腻,闪着褐色的光亮,那个时候,第一次也觉得黑了比白着好看。
欧洲的夏天白天漫长,光照时间充分,强日照和高纬度的组合,是白天暴晒炎热而晚上清凉怡人。夏天来了,就晒成小麦色吧,如果想变白,会有一整个几乎看不见阳光的冬天。不过防晒霜还是需要多买几瓶。如今明明在国内,打开防晒霜的瓶子,特有的味道总让人瞬间回到欧洲的夏天。
欧洲的夏天,那是明晃晃的天空,和清冽的风,还有海滩上小麦肤色的美女。
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