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干穗、死穗的发病原因、病害识别与防治方法,供参考。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在15℃~24℃,小麦出苗后感染全蚀病,很难治愈,目前没有特效药剂,唯一防治办法就是小麦拌种,用微生物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造成白穗。发生了纹枯病的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看似烟头灼伤形状的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生长后期下部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发病原因
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形成白穗,主要是生长前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病害发生后营养和水份输送渠道因病破坏,导致后期脱水、脱肥,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小麦茎基腐病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和水份,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死穗、干穗。
综合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根是小麦的嘴,小麦的正常生长是靠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和营养,供给能量来长杆、长叶、长穗、结籽,最终形成产量。当根部病害发生后、小麦的营养、水份输送系统会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最后会因脱水、脱肥、早衰。综合上述病害(全蚀、纹枯、根腐、茎基腐病)发生后,如不及时控制就会引起后期干穗、死穗。
综合结论
深翻犁地、播前拌种、适时适量浇水、科学合理补肥、增强小麦抗病能力,治病以防为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