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全国玉米水稻和小麦重大病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年12月上旬,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有关专家,对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综合分析病虫害发生基数、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气候趋势等因素,预计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发生将重于年,累计发生面积约45亿亩次。

其中,小麦赤霉病、蚜虫,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玉米螟、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将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粘虫会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草地螟进入新的发生周期,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在湖库、河谷和湿地等局地可能发生高密度点片。

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接近常年

警惕迁飞性害虫局部重发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总体接近常年,发生面积为10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7.3亿亩次,病害发生2.7亿亩次。各玉米产区主要病虫害,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双斑萤叶甲、大斑病,黄淮地区: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西南地区:玉米螟、纹枯病、小斑病,西北地区:玉米螟、双斑萤叶甲、蚜虫、叶螨。玉米螟在东北和黄淮等地为害重,棉铃虫近年为害加重、为害区域扩大,粘虫在北方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草地螟种群回升趋势明显、东北局部有重发的可能,南方锈病在黄淮地区有流行风险。

01

发生趋势

(一)虫害

玉米螟总体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亿亩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亿亩;二代玉米螟在东北和西南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亿亩;三代玉米螟在黄淮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二、三代粘虫为中等发生,北方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发生面积万亩次。棉铃虫总体中等发生,三代、四代在黄淮海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次。地下害虫总体中等发生,西北、东北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蚜虫在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万亩。双斑萤叶甲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华北和西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万亩。蓟马在黄淮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草地螟在东北大部和华北局部存在重发的可能,发生面积万亩以上。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总体偏轻发生,局部会出现高密度为害田块,发生面积万亩。叶螨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偏重发生,西北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万亩。

(二)病害

大斑病在东北、华北、西南大部地区为中等发生,东北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南方锈病在黄淮、江淮大部中等发生,黄淮局部存在偏重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万亩。小斑病在黄淮海局部和西南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万亩。褐斑病在黄淮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万亩。

02

预测依据

(一)粘虫、玉米螟和棉铃虫部分地区基数偏高

1.粘虫:据各地高空测报灯年夏末秋初监测,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粘虫成虫。9月份15个监测点累计诱虫量头,其中,山东长岛头,河北滦县头,广西宜州头,安徽凤台头,黑龙江双城头,除滦县外,其他四点同比增加1倍以上;陕西兴平、吉林长岭、甘肃庄浪、山东莱州、湖北潜江、上海奉贤30-57头。

2.玉米螟:据各地年冬前基数调查,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75头,河南59头,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河北、江苏、安徽、*、云南27-46头,北京、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宁夏、四川、重庆、贵州2-17头。黑龙江、吉林、山东、湖北、湖南、宁夏同比降低25%-34%,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增加14%-45%,河南是上年的2.6倍,其他省份接近上年。

3.棉铃虫:据各地棉铃虫冬前虫源基数调查,黄淮海和西北大部地区普遍见虫,部分地区基数较高,如河北馆陶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田平均亩蛹量分别为头、74头、93头、87头,山东成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田平均亩蛹量分别为53头、头、87头、头,明显高于上年。

4.二点委夜蛾: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5个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估算虫源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加25.8%。每亩平均虫口数量,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在20-87头之间,虫源基数接近上年;每亩最高虫口数量,河南南乐、濮阳为4头,山西闻喜为头,山东冠县、茌平、临清为头,河北大城头。

5.草地螟:北方各地秋季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仅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旗、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和平罗县查见越冬活茧,三省(区)越冬活茧加权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0.01-0.02头,估算全国总越冬面积万亩,比前3年均值高37%。年草地螟在内蒙古东部暴发,东北其他地区种群恢复迹象明显,预示草地螟可能进入新的发生为害周期。

6.病害:玉米主要病害连年普遍发生,各地菌源分布范围广,黄淮海、西北、东北等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措施,秸秆还田面积比率均大于90%,有利于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菌源的积累。

(二)种植栽培措施对病虫害发生总体有利

东北、华北和黄淮海主产区玉米连年种植,普遍推行的密植、免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和发生为害。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褐斑病、南方锈病等病害抗性普遍较差。但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清行播种,破坏了二点委夜蛾生境,可有效减轻其发生为害程度。

(三)冬春季气象条件对害虫越冬和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南等地气温正常或偏高0.5-2℃,华南和江南等地降水偏多2-5成,对粘虫、玉米螟等害虫越冬和种群繁衍有利。年春季,长江中下游、黄淮南部等地等地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偏多,对一代粘虫和玉米螟发生为害有利。

年全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重于上年

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局部重发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科研、教学单位有关专家会商,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栽培制度、水稻品种、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1.9亿亩次。虫害重于病害,虫害发生面积7.8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1亿亩次。其中,稻飞虱、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三化螟、水稻病*病偏轻发生;其他病虫轻发生。

01

发生趋势

(一)虫害

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和西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北部、江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偏重发生,华南南部和江淮大部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亿亩次。二化螟在江南、西南北部、长江中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华南北部、长江下游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华南南部、西南南部和东北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8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和西南局部稻区中等发生,其他大部偏轻发生,发生面积万亩次。水稻跗线螨、稻秆潜蝇在华南、江南稻区为害呈上升趋势。

(二)病害

水稻纹枯病在华南、江南、西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大部稻区偏重发生,江南和长江中游部分稻区可达大发生,西南南部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5亿亩。稻瘟病在华南、江南和西南丘陵山区,长江中下游沿江稻区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万亩次。稻曲病在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中、晚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水稻病*病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万亩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局部稻区存在偏重流行风险。细菌性病害在南方局部稻区存在偏重发生风险。

02

预测依据

(一)病虫基数

二化螟冬前越冬虫源面积和基数偏高,分别比近5年同期增加11.1%和5.1%,其中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每亩活虫数为-头,具备偏重以上发生的虫源基数。“两迁”害虫境外虫源地冬春季温度偏高,有利于其越冬和春季的虫源积累。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在常发区菌源基数不断积累,田间菌源量大,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

(二)耕作制度

近年来,南方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单季稻播期拉长,桥梁田增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害虫辗转为害。水稻品种以粗秆大穗型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的发生为害;主栽品种抗病性参差不齐,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加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导致抗病品种种植占比低,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发生流行。冬闲田残留稻桩高为病虫越冬提供了有利场所,有利于虫源、菌源基数的积累和病虫害的加重发生。

(三)气象条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南方水稻主产区温度比常年偏高0.5-2℃,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降水比常年偏多2-5成,田间温湿条件适合南方稻区水稻螟虫等病虫的越冬;年春季,长江以南稻区温度偏高0.5-2℃,江南和长江中游早稻区降水偏多2-5成,利于早稻前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繁殖和稻瘟病等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但对二化螟的发生有一定不利影响。

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重于上年

赤霉病和蚜虫重发风险高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蚜虫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江汉平原、汉水流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01

发生趋势

(一)病害

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1.5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5亿亩次以上。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其他麦区中等流行。

条锈病总体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万亩。其中,湖北西北部和江汉平原、陕西南部和关中西部、河南南部、甘肃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云南、*伊犁河谷麦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纹枯病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亿亩。其中,湖北、安徽、河南、江苏、山东胶东半岛等地偏重发生,西北、西南麦区偏轻发生。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万亩。其中,江苏淮北和江淮、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山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等地局部偏重发生。

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叶锈病在大部分麦区普遍发生,全蚀病、根腐病、叶枯病、病*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雪腐雪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虫害

蚜虫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2亿亩次,偏重发生区主要在江淮、黄淮、华北大部等麦区,西北、西南大部等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万亩。其中,河南西部、湖北鄂北岗地等麦区偏重发生,华北南部、黄淮、西北东部麦区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万亩。其中,河北中南部中等发生,河北沧州、邢台,河南驻马店、南阳和濮阳等地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田块。

一代粘虫、棉铃虫、麦茎蜂、灰飞虱、麦叶蜂、白眉野草螟、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02

预测依据

(一)冬前主要病虫基数普遍偏低

条锈病冬前发生面积小,局部病情重。甘肃、宁夏、陕西3省秋苗主发区发生面积77.4万亩,比上年同期和近5年同期均值分别减少79.7%和73.9%,是年以来最小的一年,但局部早播麦田病害严重度高。甘肃发生面积74.8万亩,同比减少.8万亩,各地平均病田率一般在1%-8%,临夏、定西分别达41%、66.6%;平均病叶率为0.01%-0.4%,主要以单片病叶为主,轻于近年同期。宁夏10月8日见病,是年以来最早的一年;发生面积为2.05万亩,同比减少65.3万亩;各地病田率为2.9%-11.9%,病叶率为2.4%-4%,泾源县重发田块最高病叶率达30%。陕西宝鸡陇县、凤翔2个县见病,是近5年发病县数最少的一年;发生面积0.5万亩,同比减少12.4万亩,均为单片病叶。四川梓潼和利州分别于11月19日和12月4日见病,较上年偏早1天和48天。*阿克苏拜城、库车、阿克苏3个县(市)见病,平均病叶率为0.02%-0.03%,平均严重度为0.09%-0.61%,高于上年同期。

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近年同期,黄淮、华北等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万亩,同比减少6.6%。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6%、2.3%、1.9%、1.4%、0.1%,与上年同期相比,河北、安徽分别减少2.1个和0.4个百分点,山东、河南、山西增加0.1-0.6个百分点,大部麦区病情低于近5年同期。

白粉病在华北、黄淮、西北等麦区发病面积万亩,同比减少27.2%。甘肃、山西平均病叶率分别为2.6%、1.3%,宁夏南部、河南西部等地零星见病,病情与上年基本持平,轻于近5年同期。

蚜虫在大部麦区虫量低于近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等麦区发生面积万亩,同比增加14.2%,比近5年均值减少5.0%。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安徽、河北、北京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12.7头、6.9头、2.5头、1.7头、1.6头、1头、0.9头、0.2头;与上年同期相比,陕西、山西分别增加3.6头和0.2头,其他大部麦区减少0.2-5.6头,低于近5年同期平均虫量。

麦蜘蛛在大部麦区螨量低于近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等麦区发生面积万亩,同比增加18.4%。平均每尺单行螨量,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河北、宁夏分别为10头、9.4头、5头、5头、3.3头、1.3头和0.2头,河南同比增加5.1头,宁夏基本持平,其他麦区减少0.1-16.0头,平均螨量是年以来第二低的年份。

吸浆虫大部常发区虫口密度低于近年。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虫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宁夏分别为头1.6头、1.2头、1.0头、0.47头和0.45头,比近5年平均值低50.5%;与上年相比,河北、河南分别减少0.36头、0.03头,其他麦区增加0.45-0.6头。河南驿城和西峡、陕西兴平、河北南皮和平乡等地局部田块虫口密度较高,分别为头、55头、70头、38头和32头,高密度田块和虫量明显减少。

(二)小麦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大部麦区冬小麦品种布局无明显变化,抗病虫性水平仍然较低。东部主产麦区种植品种抗锈性较差,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菌贵农22类群比例不断上升,品种抗性丧失。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普遍为赤霉病感病品种,且部分常发省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进一步发展;小麦生育期不整齐,会使赤霉病易感病期与春季连阴雨天气相遇概率增高,加大了赤霉病重发流行的风险。小麦播种量高、群体大、田间郁闭,也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三)冬春季气象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全国大部麦区气温偏高,黄淮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2℃,西北及黄淮大部麦区降水正常或偏少,对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越冬和发生为害总体有利。年春季,江淮、江汉和黄淮等麦区降水偏多,其中江淮及其以南麦区偏多2-5成,将加重小麦赤霉病流行为害;黄淮、华北大部麦区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多,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为害。

-END-

来源丨全国农技中心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MORE

规模化种植要赚钱,你一定要避开这六大坑!

新年第一天,菜价继续涨!寒潮退场后,又会怎么变?

新年献词丨致种业人:我们的道路

年,请对种业人好点!

气温跌至谷底进入!风、雪、寒潮齐响黄色预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