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家的小日子
文|孙建业
一天辛勤劳动归来后的庄户人家,全家人围坐在土炕上的方桌上,一顿敦实的五谷杂粮的晚餐,让他们吃得是那么的欢实,那么的香甜,那场面那种幸福氛围的画面感,是我记忆中吃的最香的一顿晚饭。
——题记
一
小时候在家乡上小学,我们家和同学家是邻居,我们两家的房屋以山墙相隔,东头是同学家,西头是我们家。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去同学家玩,正赶上同学全家在吃晚饭。在同学的引领下我们抬阶而上,穿过大院直奔他家正房的西屋。在煤油灯下,只见同学家的土炕上,一大家人围着饭桌吃晚饭。一张大号的小饭桌上摆满了主食和菜肴。我留意了一下,主食是:一大柳条筐的刚蒸出来冒着热气的地瓜,一大簸箕玉米饼锅贴,另外还有一大盆玉米糊糊;菜肴是:一盆大白菜粉条炖豆腐,一盘咸鱼,一碗虾酱,一盘剥好的长脖大葱。一天的劳动早已让他们肚子提意见了,只听一阵呼呼噜噜的声中,犹如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一般,很快一大桌的食物被一扫而光。那时候下地干活的人饭量就是大,加上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也相当好,让我感受到那才是叫吃饭,那个吃饭的氛围,现在想起来,我们再吃什么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同学家的这顿晚餐那么香。
那时候,庄家人忙地里的活,早晨拿干粮边走边吃,中午再带些干粮黄瓜一类的算是中午的饭了,每天的饭就数晚饭能正而八经的在家吃一顿,劳动一天回来,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顿热乎乎的饭,再聊聊白天生产队里发生的事,是这一天全家最幸福的时光。同学家的母亲是小脚,在家忙家务做饭。孩子只管下地干活,回来就会有现成的饭吃,也是一种享受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最困难的时期。虽然守着大海,但庄户人家没有现钱去买海鲜,只能用卖鸡蛋的零花钱买些小贩来村里贩卖的小鱼小虾,吃肉对庄户人来说更是奢侈品,春节能割上几斤肉包个肉馅饺子,再买上点猪头肉算是过个好年。
二
那时候,农村地里的活也多,除草浇水日常管理,每天大家都在地里忙碌着,好像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到了夏季和秋季更是忙的不亦乐乎。庄家人家中都养的猪,那是家中的小金库。猪粪还是庄稼最好的有机肥,为生产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年轻的后生们整天推着手推车,不是往地里送肥料,就是往每家每户的大门口送土,供猪圈垫土使用。还有家家户户的火炕,每年都要重新拆垒一次,被火烧过的土块也是地里的好肥料。每天这些活都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加上那个年代肉类和副食品跟不上去,庄户人的饭量都很大。
秋天是庄户人最忙碌的季节。在老家的农村,每逢秋季时既要收割地里的庄稼,刨地瓜、花生、收玉米大豆,还要忙乎地里的大白菜、萝卜、辣椒,还要准备冬季的食物。于是乎生产队的打谷场、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哂满了的黄色玉米棒、白色的花生,挂在房檐下的串串火红的红辣椒,还有刚收割下来的绿色的玉米桔,五颜六色,一派大自然丰收的景象,人们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忙碌在辛勤的劳作中。前年去黄山时还专门去看了婺源的晒秋,在全国很有名气。原本是农民秋后凉晒农作物的场地,在文人墨客笔下成为农村的一道风景线。家乡的晒秋,无论从品种还是规模,都是天下最美丽的晒秋景象,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幅五谷丰登的画卷。
乡下人过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快进入冬季时,人们把地里的地瓜、大白菜、大萝卜、胡萝卜收回来,进行储藏,一个冬天的蔬菜的就都有了。家乡气候并不是十分寒冷,除地瓜需挖专门的窖外,其它菜只需在院子的角落里挖几十分深的地窖即可,大白菜倒放根在上放进去与地面齐平,用土掩埋,然后根据天气变化增加白菜上面的厚度。萝卜一类的直接挖坑埋进去,随吃随时挖,十分方便。
庄户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摆上几口大瓷缸,专门用来腌制咸菜,这是家中早晚饭桌的常客。在老家的时候,母亲跟乡亲们学做不少东西。学会用小麦麸皮做酱油、面酱,再用自制的酱油做成酱油菜相当好吃,经泡制后的大葱、黄豆、萝卜、香菜都十分有味,早晚就着大馒头吃酱油菜,尤其是嚼着带着浓郁的酱香黄豆可真是有滋有味。
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了一些,但那时的人们精神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每天都在忙碌着生产队地里的活和打点着自家的小日子。过惯了苦日子的勤劳庄户人,用她们的双手把最原始的物品做出最好吃的食物,这是人间最香甜的美食。
三
至今,家乡的这些传统食物都成了我记忆中最喜欢的东西。回到家乡居住后,龙口的杠子头火烧、粟米糕、大饽饽、锅贴饼子就咸鱼,仍然是我的最喜欢的家乡食物。
一次赶集时,碰到一位年纪大的老乡在卖地瓜干,像一片片瓦片似的堆在塑料袋里,这是生地瓜切片后晒干后的形状,这好有年代感哪。我赶紧凑上前去了称了两斤,装了整整一大塑料袋。回家蒸熟品尝,让我又吃到久远的家乡味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中不是吃蒸地瓜,就是晒地瓜干,有生地瓜切后晒干的,还有煮熟后切片凉晒的。生的地瓜干再蒸熟后,咬起来很有嚼头。如果母亲把熟地瓜干再炒一炒,炒后的地瓜干又脆又甜,那可是我小时候最好的零食。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每天变着花样吃,周末像过年,但怎么吃也吃不出家乡早年的五谷杂粮的味道。
孙建业,山东省龙口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笔名为海韵、文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退休干部,下过乡,工作后又参过军,在石油企业任办公室主任等职,是新疆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记者。在《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新疆石油报》、《新疆石油政工》、《准东石油》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余部作品。近期又有50多部作品在胶东散文年选微刊等文学平台上发表,作品入选《胶东年散文年选》、《胶东散文20家.孙建业卷》。在年9月29日烟台市举办的“寻找身边的诚信人诚信事”活动评选中,其作品《网购羊角蜜甜瓜》荣获二等奖。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