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至将至新的一年阳气生发,先来疏通你的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医治吗 https://m.39.net/pf/a_4302821.html

冬至一阳初生,标志着我们已经慢慢进入到“生”的状态,虽然冬天的本质还是“藏,阳气藏不住,随意外泄,那么这个初生的“火苗”也犹如无根之苗一样,到了春天也无法茁壮成长。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而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万物万象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此时阳气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初生的状态,虽然只如同一个“微弱的小火苗”,而要守护住这个初生的“火苗”,身体就要有充足的气血来稳固,让它不外泄不流失,很多人选择在冬至的时候进补也正是这个原因,补足气血,更好地让这个“火苗”生发。

有句俗语叫“要吃冬至日,要困冬至夜”,意思就是白天要吃好,晚上要睡好。在北方地区,都有冬至吃饺子的说法,那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这类面食,是小麦做的,小麦甘凉,入心、脾、肾经,小麦能够补养我们的心气,养养脾胃。

想要让我们体内的气血充足,更好地进补营养,那么脾胃一定得保持畅通,运化正常的状态,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就和泉眼一样,只有泉眼源源不断流水,这条山泉水才能一共供应水源。否则,脾胃不行,吃什么都是浪费,补不进去,气血生化不出。

疏通脾胃4部曲,让你的脾胃强健起来

第一:乞丐蹲,蹲出好脾胃

乞丐蹲源于古代,顾名思义,就是乞丐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后来经过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推广和介绍,被更多人熟知。

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最喜欢的姿势是什么?其实既不是躺着也不是坐着,而是蹲着,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饭,很喜欢拿个碗在院子里蹲着吃,我们从婴儿的时候开始就是保持这个姿势,它会让我们身体放松,又有安全感。

蹲姿其实对大腿小腿,腰腹都有锻炼的作用,增强我们身体的灵活性,同时对养脾胃也有好处。乞丐蹲简单来说就是,双手抱膝蹲下,屁股尽量后蹲但不着地,腰、背、头尽量在一条直线上,吸气时闭嘴,呼气时略张嘴。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找一堵墙,最好有一个舒适的靠垫(不可太软)。站在墙前,屈膝下蹲,背须要直,贴靠墙壁或靠在软垫上。

女士:两脚并拢,屈膝下蹲;

男士:两脚微微分开(两脚不可完全并拢),屈膝下蹲,这样可以放松裆部,不会使裆部过紧。

2.双手结孔子手印,自然放在膝盖上,放松身心。

3.头要中正,头顶百会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臀部离地,紧压小腿肚上。

以上就是全部动作,每次练习15分钟,收摄心神,专心下蹲,保持这个姿势,不要胡思乱想,蹲的期间也不要和别人聊天,在练习时出现打嗝、放屁等都属于正常现象,证明浊气下降,千万不要忍着,释放出来最好。

刚开始蹲,脚会麻,日子久了渐渐脚部就有力了,而且经脉也都会疏通,再起身时不可过猛,原地舒展身体,还是那句话,贵在坚持。

第二:踮足功,踮出好脾胃

踮足功即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我们脾胃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像是脾胃功能较弱,不妨经常锻炼下脚趾,可以这样脚趾用力,脚后跟往上抬,也可以用脚尖走路,或是踮着脚尖站立,在踮脚尖时,记得尽可能把脚踮高一些。

这个动作也是八段锦中的一式,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正是通过踮脚的动作,震荡全身,柔和地按摩五脏,健脾养胃。

第三:肚脐灸,灸通脾胃

肚脐位于我们腹部中央,又名神阙,一种指的是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肚脐皮薄凹陷,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侵袭,很容易瘀堵,肚脐一堵,脾胃也就容易跟着堵了。

我们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也曾在《我说参同契》中,道出了一个秘方,桂圆肉,花椒,艾绒,捣烂,睡觉时敷在肚脐上。他说这是一个道家的方法,能让水火交感,可以健养脾胃,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散寒祛湿。

很多反应强烈的人,在当天早上就会肠鸣、拉肚子,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不要小看肚脐,它是会吸收的,而且还是有目的的吸收,需要的吸收,不需要的就不吸,而且肚脐连接着人的真气真阳,大补阳气,又与任、带、冲脉相连,联系着五脏六腑。

所以想要疏通脾胃,祛风散寒,也可以尝试南怀瑾老先生的这个方法,桂圆肉克、艾绒5克、花椒粉30克,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花椒杆捡出来,将花椒、龙眼肉放入料理机,打碎。

将所有原料拌匀后用剪刀反复剪,直到被剪碎为止,艾绒比较轻很难搅碎,最好再用剪刀剪碎点。注意桂圆肉一定要去壳去核,花椒去买纯一点的,我们平时商场的花椒一般都是香料,炮制过,效果不一样。

睡觉前搓成小球塞肚脐孔里,也可以在脚心的位置也贴一个,用医用贴或是纱布给封起来固住,早上取出来即可,贴三天休息一天,以此类推。

如果没时间自己制作,我们也准备了这款肚脐贴,用的就是南怀瑾老先生提出的搭配方子,经过晒、去燥、反复晒杵、捶打、粉碎,最后捏成一颗颗球状,用蜡纸包裹好,封在玻璃瓶中。

打开后是浓郁的艾草混着花椒的味道,塞到肚脐中,用自带的专用贴封住即可,睡前贴,第二天早上起床取下,若是觉得自己脾胃实在堵的太严重,怕贴着贴着上火,就在自己的双脚脚心也各贴一个,有助于引火下行,让身体的水火相交。

这个肚脐贴表面有一层花椒粉,并非发霉哦,更有利于寒湿的排出,切记生理期、孕妇、以及儿童禁止贴哦。

北京同仁堂红盒艾绒肚脐贴淘宝月销量¥69购买

第四:八珍糕,吃出好脾胃

我们都知道,想要一个人开心就要投其所好,脾胃也一样,投脾胃所好,它开心了,自然也会更卖力的“干活”,也就是运化食物,化生气血。

说到脾胃喜欢的食物,莫过于八珍糕,八珍糕是由八种食材组成的,山药、薏仁、芡实、山楂、莲子、茯苓、白扁豆和麦芽。看似普通,而且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个很好的健脾养胃方子,正所谓1+1>2。

而且这八种食材中,山药、莲子、茯苓、芡实、薏仁都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上品食材,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山药、莲子肉、白扁豆滋补脾阴;山楂和麦芽化滞,茯苓和薏米是祛湿的,芡实是收涩的。

八珍糕的创始者陈实功是明代御医,他用八珍糕来为常年脾胃虚弱的皇子来调理身体,并且在这八珍的基础上,加入大米、粳米、白糖,不光营养好,味道还好,老少皆宜。

明朝人当时寿命平均只有45岁,皇帝的寿命平均也才42岁,但是陈实功一生注重保养脾胃,寿命高达81岁,可见脾胃健康对人太说太重要了。他称赞八珍糕道:“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到了清代,八珍糕就非常流行了,自乾隆40年以来,历代皇帝、皇后、嫔妃、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等等,无不竞相服食。慈禧太后也喜吃八珍糕,直至晚年,服食八珍糕从未间断。

到了现代,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罗大伦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一书中对八珍糕屡屡称赞。也给出了一款八珍糕的配方,在原始八种食材上加了一些料。太子参2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山药50克、薏苡仁50克、芡实20克、白扁豆20克、莲子肉5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

想做的朋友可以把以上这些食材按照这个比例打成细粉,越细口感越好,再加入面粉混合,加水和成面,用模具压成形状,放到笼屉里蒸熟。其中的太子参和白术性温,而山药、白扁豆、莲子肉都是滋脾阴的,所以这是一个阴阳双调的方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制作,若是觉得八珍糕材料繁多,程序复杂,味道也不容易控制,也可以试试这款即食的古方八珍糕。

为了还原这一口地道的美味,我们在配方上经过了数十次的改良,拜访了很多国医大师,参考他们的建议,食材搭配更符合现代人的脾胃状况,而且为了健康,不添加蔗糖,低脂更健康,即使是很多不能吃甜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

把太子参换成了人参,补气效果更好;额外添加了鸡内金、砂仁和陈皮。鸡内金有疏通之效,是鸡脾胃中一层黄色的薄膜,这层膜可以把脾胃内无论是湿浊、寒热等垃圾,清理掉,这才是疏通脾胃的第一步。

陈皮理气健脾,,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并有“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的记载。脾喜润而恶燥,湿气对脾的影响很大。

除此之外脾胃位于人体的中间位置,是气运行的枢纽,所以湿气以及气的运行失常不仅仅影响脾胃,还通过脾胃影响整体的五脏六腑。我们用了陈皮,则可以通顺脾胃之气,之后再健脾燥湿,调理脾胃虚弱。

砂仁走的是中焦和下焦,可以温脾胃,破除脾胃中的寒气,调和脾胃之气,让它恢复升清降浊的功能,理气消滞。砂仁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能通畅三焦。

之后再利用上述食材,滋养脾阴,健养脾阳的,祛湿理气的效用,一起朝着健脾养胃去发挥作用。

之后加入小麦粉和鸡蛋,揉成面团,再定型烘焙,采用低温烘焙的方法,摒弃了传统高温的烘焙法,能充分保留食材中的营养,烘焙后的糕点散发这些天然果实本有的焦香气味,吃的就是这口健康和原滋原味。

而且经过烘焙有一点酥酥的口感,多种果实味道十分丰富,既不黏牙也不会太干噎得慌,干湿适度,家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十分喜欢,当成饭后的小零食来吃。这种没有添加又健康的糕点,比起那些吃多了伤脾胃又长肉的薯片,膨化食品可健康太多了。每天2块,轻轻松松,养好脾胃。

以上就是疏通脾胃以及健养脾胃的一些简单方法,非常适合我们大众的需求,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且简单,见效又明显,在冬至时节,为了呵护我们体内初生的“小火苗”,一定得把脾胃养好,养足气血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